开学之后,小学六年级家长苏苏妈一直都在“刷屏”,查看久未更新的“华杯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报名安排。她生怕错过了一次有用的信息,让孩子错过了一次珍贵的机会。
这样的紧张源于今年小升初“杯赛”形势的扑朔迷离,广州多个区域取消官方“杯赛”,给本打算以此作为“敲门砖”的家长一记重击。实际上,广州现行的“杯赛”从上世纪80年代就存在,最初作为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在精英群中流行;而后,不少“杯赛”获奖者在学业上成绩过人,引发了学校疯抢,卷起草根“杯赛热”。加之近年升学政策调整,“杯赛”更成为撬开名校大门的“硬通货”。
有鉴于此,一纸禁令下发让官方杯赛“没落”,民办机构“杯赛”瞅准时机“抢位”,让家长陷入莫名的混战中。到底过去的“杯赛”如何发家?未来的杯赛谁主沉浮? 在资源紧张人人争夺之下,杯赛“陨落”是否会出现新的替代和延伸品? 信息时报即日起刊发小升初“杯赛”系列报道,为你剖析“杯赛”背后的故事。
家长心态
“宝都押在那里了,真怕就这样没了!”
王心田(化名)是越秀区一所名牌小学的学生,自小数学成绩就很好,从四年级开始老师就推荐他参加奥数培训,并且考上了市奥校。
原本,对于王心田来说,因为进入市奥校,又能在“华杯赛”中拿奖,基本上就是半只脚跨入了华附、广雅实验或广大附中等名校了。可是,近日来,社会上疯传“华杯赛”停办的消息,让王心田的家长很是紧张,“宝都押在那里了,真怕就这样没了!”
事实上,奥校停招、华杯赛因承办权问题或停赛的消息在坊间疯传;加之9月初由各区主办的赛事:如黄埔区春苗杯、天河区小学语文竞赛“叫停”更让人浮想联翩。为此,心田妈妈隔天就刷华杯赛的官方网站,并且经常留意各种教育网站、教育微信的消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用信息。
受“杯赛”影响的不光是奥数的学生和家长,准备参加“小英赛”的家长也概不能外。曾琬琪是天河区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孩子刚上了一期英语培训课,小英赛就被叫停了,真是无奈。”小曾妈妈樊女士叹气说。为此,她想让孩子在小英赛上获得成绩的愿望也被搁浅了。”
记者追访
“华杯赛”或将继续 小英赛小语赛停办
到底今年“杯赛”有何新进展呢?记者追访发现,作为全国性赛事的“华杯赛”将继续举办。近日,华杯赛微信发布一条消息:最近大家都很关注第二十届“华杯赛”的报名方式及赛程安排,请大家随时关注官网及微信发布的公告。也请准备参加本届赛事的小朋友提前做好准备。
问题是,“华杯赛”是以城市为赛区的,由于广州赛区的承办方市奥校的停办,“华杯赛”(广州赛区)是否举办、谁来承办尚未明确。
但是,作为原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现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所举办的小英赛、小语赛,则明确停办。
市教研院副院长谭国华表示,上级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举办学科竞赛。“所以今年开始,不光是小学,包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基于竞赛形式的活动都不能再做。当然,像组织观鸟、天文观测等基于素质教育的学科活动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华杯赛)最早搞的时候跟升学完全没有挂钩,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办的。
——曾任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教练、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吴康
杯赛源起
上世纪80年代 少数精英竞逐“华杯赛”
今天的家长也许并不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杯赛”与升学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只是少数精英的竞逐。
吴康是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曾任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教练、广东奥林匹克学校教练,广州市小学奥数培训学校顾问、“华杯赛”主试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参与培训“华杯赛”选手,指导过数以千计的获奖者,包括上百名决赛一等奖获得者。
说起“华杯赛”,他介绍说,“华杯赛”是1986年为了纪念数学家华罗庚,由华罗庚的子女、学生和追随者发起的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华杯赛官网显示:“华杯赛”是以教育青少年从小学习和弘扬华罗庚教授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普及数学科学为宗旨的活动。
电视转播 总理现场观赛
华杯赛最早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由于发起单位包括中央电视台,所以初赛也是使用电视转播的形式。“80后”的林雨曾于1997年参加过广州的华杯赛,她说,“当时坐在专门的课室里,看着大电视播放的考题,然后在试卷上作答,感觉很新鲜。”
此外,“华杯赛”吸引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关注和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华罗庚金杯”题写杯名;李克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赛事;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连续13届担任“华杯赛”组委会主任。
吴康说,“华杯赛可以说是数学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方兴未艾。”
上世纪90年代 小英赛小语赛并驾齐驱
在广州较有影响的“三大赛”中,除了华杯赛,还有广州市小学英语竞赛(小英赛)和广州市小学六年级语文能力竞赛(小语赛)。与华杯赛不同的是,小英赛和小语赛都是市教研室举办的竞赛。
小英赛开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举办24届。其目的是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活动开展、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智力,为有英语特长的学生提供一次展示才能的机会,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语赛则属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科主办、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承办的赛事,以“发展兴趣,培养特长”为活动宗旨,是广州小学语文学科的传统赛事。
市教研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有原市教研室主办的竞赛都符合三条原则:第一是要上级行政部门批准,第二是完全财政拨款,不向家长收钱;第三是不与任何的升学挂钩。
2000年后 区办“杯赛”渐流行活跃
除了“三大赛”之外,近年又形成了“三小赛”的说法,那就是荔湾区的“张道真杯”、天河区的“智慧杯”以及黄埔区的“春苗杯”。
据了解,“张道真”杯在2005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行8届。原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现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黄大谷说,该杯是荔湾区“三品”活动时,由学校“冠名”比赛发展而来。当时,西关外国语学校以英语教学届泰斗“张道真”冠名举办“杯赛”。
黄埔区在2011年组织的“春苗杯”小学知识竞赛、天河区2013年开办的“星空·智慧杯”小学六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竞赛,这些比赛一般是面向本区学生,让区内各小学选拔参与,难度比市级竞赛要低,并从中选拔苗子角逐市赛。
近两年 民办机构杯赛忙“上位”
近两年开始,随着小升初政策的变动,各大课外教育辅导机构举办的比赛,如“英讯理想杯”、“立尚杯”、“卓越杯”、“承明杯”、“明师杯”、“科王杯”、“凤凰杯”、“学而思杯”等。
这些比赛,有的是教育机构自行举办,有的是借学校场地举办。有机构负责人称,一方面是调动补习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选拔尖子推荐给学校。
图片华师附中高二一班学生胡壮飞,曾在“华杯赛”夺全国银奖,已获得北大降分录取的资格。
“华杯”牛娃过半数上北大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杯赛”已经走过20多年。由于早期的杯赛基本上是精英的角逐,部分获奖者成绩斐然,颇有成就。记者统计了30名在历届“华杯赛”中获奖的学生,他们当中过半被北大录取,两成有出国深造经历,个别在国外名企就业后回国创业。
除了“华杯赛”之外,不少老师看来,在“小英赛”和“小语赛”中获奖的学生一般在其学科发展不错,整体处于中上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竞赛获奖者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名校关注: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华师附中承办的广东奥校开办,在入学资格当中就明确取得“华杯赛”决赛资格的学生才可报名;其余市属学校也向牛娃伸出橄榄枝:竞赛获奖的学生独立成班。
个案 “华杯赛”拿银奖 5年后被北大降分录取
胡壮飞今年在华师附中读高二,不过他似乎已经不需要过于操心一年之后的高考。在今年北大数学营竞赛中,由于获得优异成绩,他成功获得北大降分录取的机会,只要高考过重点线就可以跨入北大门槛。而在五年之前,他曾经两次在“华杯赛”中获奖,有一次还是全国银奖。
六年级时,胡壮飞入选海珠区奥数队,并首次参加华罗庚杯的比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成绩并不理想,只进入第二轮,拿了三等奖。”到后来的小升初时,胡壮飞选择了广大附中的奥数基地班。“班里的学习气氛也十分浓厚,当我们在做数学练习卷时有一种你争我夺的感觉,遇到不会的题目大家会一起讨论,解完题之后十分快乐。”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胡壮飞再次迎来了华罗庚杯的考验,最终获得了全国赛银奖。
经此一役,胡壮飞屡屡获奖:初中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获一等奖;后又在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全国金奖,高中如愿以偿进入华师附中全国奥校,并在这个暑假获得北大降分录取的资格。
统计 个别偏科严重 初中后数学竟不合格
胡壮飞也许是个案,如果把时钟再往前拨,到底获奖者们的表现和成长轨迹如何呢?
据了解,华杯赛的牛人比比皆是:首届“华杯赛”金奖第一名学生陆昱在初、高中数学联赛都获一等奖,进入北大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首届“华杯赛”金奖第三名的邵亦波,17岁跳级直接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是中国以全额奖学金赴哈佛读本科的第一人。毕业后,他在美国波斯顿的著名企业就业,接着又回国创办了易趣网;第三届华杯赛全国第一名学生饶毅俊,后来在巴黎读博士,前些年回国在复旦大学当教授。
记者追踪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比赛中获奖的30名学生的经历,其中金牌17人、银牌12人、铜牌1人。据统计发现,近半数的同学进入初高中后,仍活跃在竞赛领域,13人有在初中或高中数学联赛乃至国际数学联赛中获奖的经历。
而在大学经历中,有17人进入北大学习,12人攻读数学系。从数据来看,还有6人有过出国深造的经历。
当然,并不是每个“华杯赛”的获奖选手都是牛娃。广雅实验学校校长吴广淇、省实天河附中副校长肖明良都表示,有些“华杯赛”获奖学生偏科很厉害,甚至两所学校曾收过“华杯赛”获奖者,上了初中之后居然数学学科都不及格。
含金量 小英赛获奖者整体还算“叻”
作为市级的“小英赛”和“小语赛”,似乎没有全国性的“华杯赛”那么“牛”,但不少老师也承认,获奖选手含金量很高。
协和小学办公室主任陈哲称,去年进行的第24届“小英赛”中,该校学生范锡诚获得全市一等奖,如今已进入华师附中读初中;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镇祝桂称,虽然没有跟踪过小英赛学生的去向,但这些学生英语水平较高,而且整体发展也还不错。
广州市16中多年来招收“小英赛”获奖学生成立英语特色班,该校团委书记罗艳莉称,“小英赛”获奖学生可能比不上“华杯赛”学生那么出色,但是整体都处于中上水平。
另外,“小语赛”则是排在“三大赛”的第三位。广雅实验学校校长吴广淇表示,“小语赛获奖的学生,语文基础很扎实,学习也比较刻苦。”
其他区属“杯赛”获奖学生的成长情况不一而足,因为不同学校对于不同杯赛的“含金量”也莫衷一是。但是,多名受访者一致认为:如果光以成绩而论,曾在杯赛获奖的学生从概率而言,要比没获奖的学生要好。
橄榄枝 名校拿“杯赛”获奖名单挑人
“正因为看到不少获奖学生都考上北大清华,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华附、省实、执信就拿着华杯赛获奖名单挑学生了。” 原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冼德载说,“数学使人精准,它是一门能够比较好地鉴定一个人学习潜质的学科,一般小时候数学学得比较好的人,长大了都会比较有成就。因此,这也赋予了数学“筛选”功能,它能把有学习潜质和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挑出来。”
1993年,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华师附中承办的广东奥校成立,其招生简章当中明确招收对象是: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并有数学特长,通过全国数学“华杯赛”初赛并获得决赛资格;或者曾获得同类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学生。所以,广东奥校便成为了数学竞赛获奖牛娃的大本营。
在这样优质生源保障下,广东奥校成立20年,近900名毕业生中近九成进入国内顶尖高校,三成进入北大、清华、港大等牛校,被坊间称为“最牛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