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13万“协调机构”是行政失调的产物

2014年10月23日 15:12   来源:羊城晚报   

  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如果不是看了相关报道,我们很难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奇葩机构。全国五花八门的“协调机构”,近年被砍掉的多达13万余个!现在没有被砍掉的还有多少?恐怕只有统计部门才能数得出来。

  管个西瓜、馒头、生猪也要成立一个办公室,我们很难想象这种办公室有多少“公”可办。是不是西瓜的种植和售卖都要经过西瓜办的批准?馒头的生产销售和生猪的宰杀等涉及卫生防疫,但已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管理,那么馒头办生猪办用来干什么?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范围倒不难想象,他们大概可以对那些足疗行业做“体验式的监督管理”:试试他们的脚底按摩的水温是否适中,穴位是否准确,力度是否得当……

  这些机构的奇葩性不仅在于名目繁多,还在于名字冗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神农溪旅游景区国家5A级新旅游项目开发区景区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景区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称多达64个字,如果要刻个公章,在小小的公章上,如何排得下64个字?——除非做个巨大的公章,否则只能用微雕方式刻字,然后用放大镜来查看公章了。

  这样肥胖无比的机构,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减肥的。新华社的报道说,一些省区减少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成效显著”,仅湖南就减少了1.3万余个,江苏、内蒙古分别减少8472个和8081个。

  但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些奇葩机构当初是如何设立的。其实许多事物本来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在管辖,叠床架屋的衍生机构到底是用来帮忙还是用以帮闲?我们知道,机构越多,关卡也越多,也越容易扯皮,事情就越难办。它们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构成了车辆行走速度的锉刀,或许除了让司机远远地开始刹车减速缴费之外,没有更多的正面功能。

  当然,横空出世的众多机构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就业机会,也能给领导带来更多安排职务的位置。但对许多办事者来说,如果这些机构的存在,不是意味着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而是意味着在办事时要经过更多的关卡,要交纳更多的“过路费”,意味着行政部门在出了差错时有更多的“临时工”担责,意味着纳税人要养更多的公务员,那么,人们不如直接出钱把这些人养起来不管事,而非既出钱养人,又为自己设置障碍。

  这些枝蔓横生的机构,总得有办公空间和办公设备,这些都需要掏纳税人的腰包。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些机构就需要开开会发发文件做做检查。但发文件要耗费纸墨;开会要占用与会者的时间,还要无谓使用车辆占用道路,给本来就拥挤的交通施加压力;而许多所谓的检查在接受检查的人看来,其效果就是“上面来一次,下面忙数天”,在迎来送往之间无端浪费时间与精力。

  而一些机构实际上只是“空壳机构”和“僵尸机构”。据悉,辽宁省在2003年成立了“省防治非典指挥部”,在“非典”成为过去的10年间,它还顽强地存在着,直到2013年才被撤销。而番禺区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停止运作13年,直到广州媒体报道时,其牌匾和办公室仍“健在”……

  显然,能被撤销的13万“协调机构”其实都是“失调机构”——它们本身就是行政功能失调的产物,又如何能起到协调的作用?(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