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筹集3700万元 孵化上千志愿项目

2014年12月01日 13:27   来源:南方日报   

去年的“志交会”吸引了众多市民。高笑 摄

  ■开篇语

  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已经成功举办三届。2014年12月4日,本届“志交会”将在广州开幕,这一届“志交会”由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联合主办,不但延续前三届志愿服务资源对接的主旨,还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50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将角逐金银奖项和大会奖励资金。可以说,“志交会”首次从区域性交流活动升级为全国性青年志愿者盛会。

  广州“志交会”已经连续开展三年,在过去的三年里,“志交会”平台为数百个社会组织、超过上千个项目筹集了3700万元资金。今年12月4日,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让本届“志交会”走出广东、迈向全国。

  广州“志交会”的成功在于创新性地构建志愿服务“孵化器”,而搭建资源对接平台、聚合社会合力、提供“三师计划”培育成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广州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黄玉瑜 通讯员 岳嘉

  历经三年“志交会”品牌迈向全国

  本届“志交会”与前三届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今年“志交会”还将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各省先评审出1500个项目入围全国赛,最终将有505个项目进入终评并参加广州“志交会”。在这500个项目中产生100个金奖项目和405个银奖项目,得奖者将获得全国组委会1-2万元不等的资金。

  尽管“志交会”前三届有多个省份的志愿项目参加,但是全国统一进行项目选拔并参赛,今年还是首次。据了解,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由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联合主办,办会规格之高可谓空前。

  起源于广州的“志交会”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记者了解到,历经三年洗礼和发展,“志交会”已经打响品牌。一组“志交会”志愿项目交易数据便可以说明问题。

  2011年,首届“志交会”有121个志愿服务组织、204个项目获得976万元爱心资助;2012年,第二届“志交会”吸引310个志愿服务组织、501个项目参会,共获得1219万元爱心资助;第三届“志交会”志愿服务组织多达538个、1002个项目参会,共筹集资金1312万元。

  第三届“志交会”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广东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都亲临项目展区指导。据了解,正是在第三届“志交会”结束后,团中央萌生将“志交会”向全国推广,推动全国各省市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志交会”成为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器”

  “志交会”的成功在于创新性地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器”平台,这是广州团市委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广州模式”。

  在首届“志交会”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爱心志愿服务队成功与企业签约,两个受企业青睐的项目各拿到1万元资助。广州市政协委员、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志伟是志交会的常客,首届他资助了9个项目,第二届也资助5个项目。记者了解到,“志交会”中,项目方通过追求资助而获得发展,而资助方的企业也通过引入资金,促进项目不断成长。

  项目得到资助后,要接受企业、社会的监督,这些都促使社会组织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广州,社会服务组织日益蓬勃发展,只要项目做得好就不愁没人资助。社会组织圈内人士认为,现在社会组织缺的不是资金,而是项目。

  “共青团发挥了枢纽的作用,凝聚、引导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在合作中发挥作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表示,共青团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四方力量全部凝聚到志愿服务上来,对共青团而言是从执行项目能力到统筹推动协调能力的提升。

  “三师计划”提供精准培育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志交会”在不断成长和完善,在服务对象不断聚焦调整的同时,更是引入了“三师计划”(管理架构师、项目策划师和资源拓展师),充分利用市场机理,打造健康持续的“志交会”平台。

  据了解,从第三届“志交会”起,展会的主题回归至青少年服务领域,并一改往届志交会撒胡椒面式的项目资助方式,采取开放式的现场评审会方式,聘请专业评审团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优胜劣汰。

  “志交会”还广邀企业高管、组织领袖、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项目“三师”,对项目进行日常跟踪维系及培育指导,让项目在参会和后续的服务过程中获得提升的机会。

  广州团市委书记魏国华表示,“三师”分别对应社会组织架构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一是评介运作是否科学规范;二是为社会组织筹集社会资源,三是指导服务项目紧抓住青年服务热点。

  “我们希望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这三个角色的存在。我们组织了四十多位在社会组织领域表现出色的青年委员,让他们来给参加‘志交会’的组织进行指导、培训、谋划发展。有了三师的参与,项目的日常跟踪维系及培育指导走上正轨,并通过现场评审会的方式引导公益资源流向优质项目。”魏国华说。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