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微金融、共成长、铸梦想”创新小微金融产品发布会召开,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发布新的担保产品——“普惠保”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或许只是惊鸿一瞥、孤舟一叶,在以光速变化的科技界,五年却可能孕育一个新时代。
2010年,中关村发展集团背负着推动示范区建设和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使命应运而生。在集团的业务板块中,科技金融是重中之重。兵贵神速,以最短时间,按照“做大担保、做强小贷、做优创投”的思路,整合了十多年前就逐渐开始的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科技创投等服务,中关村发展集团乘风破浪、屡创先机,先后设立科技租赁公司、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建立多个海外创新中心、打造“基金系”,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创新举措,打造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软环境,全力支持中关村创新创业。
多层次服务助力“中小微”
在中关村,每年新增6000家企业。
如此令人振奋的新生力量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外行人熟知的残酷事实:一大半企业活不过3年,能够成长到5年的企业更是寥寥。
设立时间短、信用不足、商业模式新、缺乏抵押物……一个个中小微企业就这样错过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的“惊鸿一瞥”。越新越难、越难越新——首次融资难的“恶性循环”,直接让他们坠入难以跨越的“死亡谷”。
“大脑”根据X光片设计好最佳手术方案,与“大脑”连通的机械手就会据此把钉子精准打到既定部位——漂亮完成这种微创骨折手术治疗的,就是由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俗称“骨科机器人”。刚刚创办时,天智航就差点踏进令人担忧的“死亡谷”。由于高端医疗器械投入高、回报期长的特点,最初成立的5年,公司只见投入,却一分钱都没赚到。
2010年10月,由发展集团代持,2000万元政府股权投资和500万元集团自有资金,前瞻性的骨科机器人生产被注入了一针强心针。如今,天智航已经在深圳二院、自贡四院等5家医院建立了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
除了政府股权投资,科技租赁、科技担保等多种创新金融工具,也成了中关村科技金融“密码群”中的一员。
2005年,带着国外最先进的大规模牧场设计技术,率领畜牧、机械、营养学、工程设计等几十号专业人马,攥着一个数千头奶牛容量的牧场合同的张定宏发现,没人能听懂他们干的事,也没有哪家银行敢给这样一家初出茅庐的企业贷上百万的启动资金。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面临波动性大、资产不足、信用信息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等多重融资障碍。如何为他们增信、解答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把担保理解为增信,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则革命性地强调,担保是“发现企业的信用”,从而更敢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建一个像样的规模化牧场,需要畜牧、养殖、兽医、营养、机械、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的人才。在国外建一个规模化养殖牧场,光设计费就能挣数百万美元……一叠厚厚的材料,放在了担保公司工作人员的面前。材料详实,领域涉及民生和重大现代农业技术,再加上一份刚签订的合同,足以证明中博农的发展前景和信用价值。
没要任何固定资产抵押,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直接出具了一份担保函。张定宏很快就搞定了银行的贷款——因为一旦出了问题,担保公司会承担连带责任。由于担保机构的介入,使得投资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以缓解,道德风险得以降低,增强了投资机构提供债务资金的信心,从而更愿意提供贷款或其他债务资金。近日,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在“微金融、共成长、铸梦想”创新小微金融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新的担保产品——“普惠保”,将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立一年以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提供至少10万元的主动担保授信。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超过20000家。
除了各种创新金融服务,科技金融创新成绩几何,天使投资最能说明问题。
2010年,中关村管委会开始酝酿天使投资的扶持政策。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科金集团具体承担了这一职责。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专门支持天使投资的政策,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筛选优秀的天使投资机构和创新型孵化器以参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创新工场人民币基金成为其当年试行合作的第一家机构。2012年开始,基金进入公开征集阶段,各知名机构纷纷参与。目前,中关村天使引导资金已成为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LP,活跃了天使投资市场,带动了私人资本投资的热情,2014年有19家机构参与了申报。
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不仅助力小微企业的成长,也成就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服务模式创新。
放大社会资金提速“高精尖”
有一种鸟终生无法落地,只能在半空拼命飞翔直到力竭而死。在传说里,这种鸟叫做无脚鸟。在科技界和商业界,这种鸟则正是那些没有金融助力的中小企业,从出生起便无奈深锁高阁的科研成果。一只创新创业的雄鹰,除了插上技术的翅膀,还要长出金融的双脚,才能顶天又立地。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的一句话,既点清了创业企业在产业路径选择上的重要性,也精辟地喻出大环境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以中关村发展集团为代表的中关村科技金融,如同一个巨大的鼓风机,试图为中关村企业造出一个个的“资本风口”,让他们借势起飞。
朱一明,北京兆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兼CEO,海归学子,中国存储器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几年前,他领导团队研发成功了国内第一颗移动高速存储芯片,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公司。
然而,在企业创立初期,由于融资困难,手里握着一沓沓的订单,朱一明却没钱买原料。“技术越先进,模式越超前,却越难拿到融资,因为风险也同样大,大家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位高科技行业业内人士的无奈感叹,在当初的朱一明和兆易创新身上得到了应验。银行虽然也看好企业的前景,但都在互相观望。没有新订单完成引来的资金“活水”,研发、生产的扩展工作眼看就要“停摆”。
最终打破僵局的是当时组建才一年多的中关村发展集团。没房没地,就拿股权质押,别的投资机构六个月的办理周期,而中关村发展集团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2000万元打入企业。
自有资金的注入还只是个开始,由于发展集团作为国企所代表的“政府眼光”,“市场眼光”也开始对兆易创新另眼相待。最终,带动了银行投资机构对兆易创新整整一亿元的跟进。2000万带动社会1亿元,5倍的投资,这样为高精尖、技术前沿企业制造资本“风口”和放大效应的成绩,只是中关村科技金融成就的冰山一角。
自2013年11月7日示范区第17次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百千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启动实施以来,截至2014年9月底,发展集团科技金融板块已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达494亿元,为实现今年600亿元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提速“高精尖”的路上,中关村喜讯频传:
2013年,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单位合资成立“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公司计划建设两条45-28纳米、线宽12英寸晶圆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35.9亿美元。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内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之一,大大缩短与国际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间的差距,对带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集团用它的担当有力地支撑了北京市产业的新布局。
日前,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和锐迪科微电子联合发布公告,以9.0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锐迪科微电子的收购。这是紫光集团继2013年12月斥资17.8亿美元完成对同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展讯通信并购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此举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锐迪科和展讯通信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有效协同,将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移动通信芯片领域的市场地位。
近日,北京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将全力推进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项目建设。研究所以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核心技术为研发目标,在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及纳米发电机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及其团队在纳米能源研究领域有许多原创性重大贡献。
而这些经典项目、案例的背后,都有着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影子。
“基金系”打造科技金融排头兵
“科技本身没什么金融,创业本身才需要金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一语道出中关村金融工作的根本视角——服务创新创业,紧扣企业需求。在为企业发展扫清各种融资障碍、进口企业需求开展工作的道路上,发展集团打造的金融排头兵使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落地间缺乏畅通的渠道,存在着“玻璃窗”,这是数十年来科技界的一个不小的心病。发展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发起设立水木启程基金(基金一期),基金规模4150万元,存续期限7年,所有资金都用于投资扶持清华大学重点学科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目前基金已投资项目9个,涉及生物能源、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项目平均年化收益增长率超过20%,对推动推进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和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推动科研机构、高校的“源头创新”还只是基金系设计的诸多考虑之一。瞄准“高精尖”,是基金系的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以发展集团发起成立的北京集成电路基金为例,制造和装备子基金已于2014年10月实现了首个项目的投资。该项目公司为LED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上游外延和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由国内外顶尖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组建,已经具备LED照明外延片、芯片的高端研发技术。设计与封测子基金也将在近段时间完成第一个项目的投资。
“在顶层设计思路上,‘基金系’从涵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瞄准高精尖、围绕科技源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方面维度进行了考虑。”集团总经理许强介绍。
目前,集团已发起设立天使、创投等股权投资基金15支,基金总规模达153亿元。完成设立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母基金公司于2014年7月注册成立,首期注资40.04亿元;联合社会机构设立中以创新基金、华创盛景等天使投资基金3支,以及水木杨帆、互金创新等创业投资基金11支,规模112.96亿元。完成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园区发展基金。发展集团用新机制建立起来的数条科技成果对接市场资源的渠道初显成效。
金融双翅驱动区域创新
定位在全球创新中心的中关村,在科技金融方面也将有更高的站位和思考。以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手中一张极好的出牌。
北至京哈高速公路,西至宝平公路,南接宝坻新城,东至物流城。在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的规划图上,距离北京市区不到100公里的天津市宝坻开发区东侧,这样一块临路傍水、规划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的规划地址。
2013年11月,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规划工作组正式组建。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不是中关村科技园的复制,而是中关村品牌的辐射。在新城的产业规划中,既有天津得天独厚的物流业和高端制造业,更有中关村引领全国的新能源、环保产业、创业服务业,将形成以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制造、智慧物流、创业服务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块。除了承接中关村高端优势产业的成果转化,新区还将重点吸引区域性总部、研发服务功能和核心组件制造等产业高端环节。此外,入驻新区的高科技企业将享受中关村独有的优惠政策。
“京津冀具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和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有效对接。”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说。
为此,京津冀三地需要重点打造一批新型的经济功能区。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创新社区”,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引导企业及技术研发机构、人才和信息资源、资本及创新的融资渠道、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对接机制等创新要素实现高度聚集。
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正在按照这个思路,与天津滨海、宝坻、河北保定等地开展合作。此外,集团还正在筹备发起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咨询投资公司”,作为经济功能区开发的市场运营平台;设立“中关村区域合作母基金”,同时联合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设立若干子基金,通过“一司一金”的方式,输出“中关村”品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之外,中关村的创新资源触角开始越来越密集地链接国际。
2012年起,发展集团创新实践“1+1”模式,促进海外高端技术与中关村企业对接。7月31日,由发展集团引进的美国RxFunction公司,近日与其投资的北京蝶和中发国际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开发合同,约定对Walkasins行走辅助袜项目进行开发和商业化,双方共享合作中创造的知识产权。这是发展集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新发现资本合作,以“1+1”的方式引进海外先进医疗器械技术以来,首个成功在中关村落地的项目。
今年第三、四季度,发展集团与斯坦福大学合作设立的丹华基金又通过了6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的投资方案,涉及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领域。此外,还对目前发展较快,规模、技术和团队都有较大提升的Meta、Apportable、Insidemaps三个项目进行了追加投资。截至目前,该基金募资9125万美元,超募4125万美元,由华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负责管理,主要针对硅谷最热门、最前沿的技术和未来趋势源头科技的早期项目,目前已投资12个项目。
链接
中关村发展集团(2010-2014)
2010年4月1日,中关村发展集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是在重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园”现有开发建设单位的基础上成立的。目前,集团注册资本174亿元,共有发起人股东17家,下属控股子公司19家,总资产893亿元,净资产219亿元。
5年来,发展集团深刻领会北京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始终坚持示范区与企业同步发展双维战略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体系的市场化集成运营平台的定位,坚持产业投资、科技金融和园区发展“3+N”业务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步成长为支持创新创业的驱动器和价值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