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火追踪:3个原因导致建筑突然坍塌

2015年01月04日 10: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1月2日发生的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火灾中,起火建筑为何在消防员灭火过程中突然坍塌?对此,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原副总队长、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进1月3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分析了3种可能造成坍塌的原因。

  一是建筑物的耐火极限。大火长时间的燃烧造成的高温对建筑的结构、墙面、材料会产生影响。比如,现在的建筑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每一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同,有的耐火极限时间短,有的耐火极限时间长。在大火的烧烤下,混凝土会裂,之后钢筋由于受高温烘烤会变形。钢结构如果没有保护的话,在600摄氏度的情况下会变软。

  二是火灾现场可能会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对建筑有破坏性。因为火灾现场一旦发生爆炸,就会对建筑的结构如梁、柱产生破坏性影响。

  三是大跨度的建筑结构。为了存放物品的需要,仓库的跨度往往很大,造成承重大、可燃物的存放量大,也有可能造成坍塌。

  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如何应对建筑坍塌?李进从防火和灭火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防火的角度看,每一幢建筑的类型、设计、用途,都要有设计。不同用途的建筑有不同防火要求,它的防火系统、防烟系统、用电系统、应急照明等都有特殊要求。如果能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来建造,在发生火灾后,相关系统对火情会有一定的控制。

  再从灭火的角度看,在火灾发生的第一阶段,消防员对火情进行侦察时,就要了解这个建筑的性质、建设的年代、结构状态、里面的可燃物量。如果灭火能力不够,它的燃烧时间就长,所以还要计算灭火能力和燃烧的面积,要通过计算来控制住火势。

  此外,现场要有安全员。安全员在现场用技术手段来分析,如用远程的测温仪并通过红外监测来测量火灾现场的中心温度、燃烧时间、对结构的破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灭火战术。再根据烟雾来判断,火灾现场是蓝火苗、黑火苗,还是白火苗?它燃烧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安全员会根据现场建筑结构表面是否有裂缝来进行判断。有裂缝,说明混凝土已经烧爆了,对内部的钢筋和钢结构就会有影响。通过这些手段分析后,指挥员在现场会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和战术来控制火势,或撤离现场。

  公安部消防局在通报中称,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的“起火建筑建于1994年,是一个塑料、纺织品等日用百货批发市场,储存了大量易燃可燃物品。”李进分析,这种商住两用建筑,上边是11层的住宅,其建筑结构就决定了在起火后,如经长时间烘烤,其承重就更大。实际上,由于仓库里堆放了大量可燃物,火势虽然控制了,但并没有完全扑灭,下面可能还有“阴燃”部分,如果不继续把“阴燃”部分全部浸水和扑灭,可能还会造成“死灰复燃”。哈尔滨此次火灾现场确实发生过复燃情况和二次坍塌。

  李进认为,从这次火灾现场看,牺牲的几名消防队员并未进入建筑内部,而是在建筑物的窗口(外墙部分)往里面“打水扑火”。后来,建筑物倒塌了,把他们埋在建筑物的边缘。“他们并没有盲目进入建筑物内部。”

  他指出,在哈尔滨这种气候条件下灭火有几个关键点要注意:第一,灭火水源不能冻结。第二,消防车的水泵不能冻上,不能停。一旦泵停了,就可能冻死了。第三,消防员铺设的水带也不能停止供水,要源源不断。一旦停了,水带就会被冻死了。第四,在灭火的过程中,如果消防水枪的水打在建筑物或着火层上,有可能结冰。结冰以后,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就不能发挥最大效能,有可能打不到灭火点上。第五,消防员在高寒环境下灭火,战斗服会冻结,行动不便。同时,火灾现场的地面、屋面、墙面都会结冻,有可能会滑倒或摔伤,非常危险。

  此次火灾牺牲的5名消防员都非常年轻,最大的22岁,最小的18岁。李进说,中国的消防部队实行的现役体制决定了这支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无论是战斗员,还是指挥员,都非常年轻。年轻有一个好处,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冲锋的精神,但年轻也有它的弊端就是经验不足。灭火战斗确实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没有成百上千次的实战体验,灭火经验很难积累下来。

  “我觉得一次又一次的火灾事故,不但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它不断地敲响警钟,来提醒社会公众和经营者,要把科学防火放在第一位。”李进说。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