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新区迎来“9年新跨越”,各项建设如火如荼,亟待以审批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2014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为简政放权改革定调,强调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
当中央重申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走向纵深时,在位于深圳中轴地带的龙华新区,与中央简政放权改革精神遥相呼应,一项以“零时限”命名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也正迈入深水区。
与“零审批”不同,“零时限”是在坚持依法行政与遵循工程建设规律、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保开工、优监管”为核心,“建审分离、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尽可能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行政审批大提速。2014年9月16日,南方日报刊登《深圳龙华:“加减”之间彰显政府职能之变》一文,反映了龙华新区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领域“零时限”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近日,龙华新区印发《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试行)》,宣告以“零时限”审批改革引领重大社会投资审批改革取得突破。新的改革探索将健全和优化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决策和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审批周期,建立责任明确、流程顺畅、程序高效、限时办结、行之有效的阶段性并联审批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投资便利化,最大限度释放社会投资热情,全面加快龙华新区“两区一城”建设步伐。
研究人士认为,龙华新区审批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望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龙头,带动、撬动、激活社会与民间投资,形成政府与社会投资“审批并联”、“建设并联”的发展新机制,这亦是对有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民生短板VS群众需求
龙华新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成立于2011年底。多年来,这一片区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但由于地处边缘,城市建设却滞后许多。
“产业大而不强,新区‘不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很多,社会管理压力巨大”,对于新区的区情实际,主政者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中,教育、医疗及交通等公共配套欠账最为突出,短板鲜明。
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成为龙华新区成立后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而另一方面,新区成立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更多的人口涌入龙华。如今,新区175平方公里的辖区实际承载人口已经接近300万。
鲜明的民生短板下,是居民持续增长并日显迫切的就医、就学及出行便利需求。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深圳市决策层赋予龙华新区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及“国际化现代化中轴新城”(简称“两区一城”)的历史使命,新区正进入大干快上建设的关键时期。
“要让辖区群众尽快享受到新区成立带来的实惠”,新区主政者在多个场合如此强调。连续3年,龙华新区每年推出一百余件民生实事,将公共财政的八成财力向民生需求倾斜,不遗余力弥补民生欠账。
“零时限”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成为各界共识。
以龙华新区的区情实际论,面对沉甸甸的民生账单,以及“两区一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仅靠有限的政府财力,短期内显然力有未逮,新区建设发展的步伐也将放缓。
众所周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尤其是社会投资力量,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行审批制度下,审批和开工“一条线”管理,环节过多,时限过长,大批关涉民生的项目久久不能落地开工,居民啧有烦言,也极大地制约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影响了社会投资的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多次号召“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将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从而释放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正是在上述改革背景与区情实际的映衬下,一项名为政府投资项目“零时限”的审批改革在龙华新区落地生根。简而言之,“零时限”审批指在依法行政、遵循工程建设规律和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手段确保不因行政审批而耽误开工,最大限度地使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地得到推进。
“零时限”改革首先盯准了政府投资项目,龙华新区主政者期望,以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政府投资活力的释放,来推动民生项目的快速落地,并以此为示范和牵引,激发整个社会的投资热情。
重大社会投资审批破题
无论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现在均在龙华新区呈现春潮涌动之势。
得益于“零时限”改革,迄今,龙华新区已组织5批108个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242亿元;2014年度区级政府投资实现翻番,达到60亿元,预计撬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
“零时限”改革杠杆作用强劲凸显,龙华新区社会投资热情正在渐次释放。当此际,社会投资领域审批改革亟待提上改革日程。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对此明确要求,“既要关注非经营性项目,也要关注企业投资的经营性项目,协调各部门的审批,实现社会投资的便利化”。
“‘零时限’改革做了非常好的‘减法’,期待龙华进一步做好‘加法’,深化改革,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的资本参与”,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刚亦对龙华深化改革深表期待。
而如今,随着《龙华新区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印发实施,期待正从理念走向现实。
对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总投资在人民币1亿元以上(含人民币1亿元及外币折合)的社会投资项目,被确定为龙华首批改革试点。
根据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流程,新区发展与财政部门将审批流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取消每个阶段内的前置审批约束条件,尽可能实行并联审批,在依法行政和履行法定职责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限时办结。
“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配合并联审批模式,项目单位分阶段同步申报各审批事项所需材料,形成部门间审批事项并联、部门内部审批实行并联、项目单位前期工作并联、审批事项与前期工作并联的‘四并联’审批机制”,此项改革的参与者如此简明扼要地解释。
与此同时,一个统一的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平台开始搭建,项目单位审批材料征信和储备库是核心内容,“项目单位就不同审批事项所需相同审批材料提交和核验一次即可”,而下一步,服务平台将升级为一站式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各审批事项网上办理。
“依法行政、分段管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平台、信息共享、单位同步”,新区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事项从36个压缩到32个,审批时限大大缩减,不包括竣工验收阶段从310个工作日缩减至92个工作日,包括竣工验收阶段则从450个工作日缩减至202个工作日。
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新表示,用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红利必将释放市场活力,为新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而欣闻新区审批改革再出发,曾经就“零时限”问道龙华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也寄予了厚望,“行政审批改革的重点在于社会投资审批,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龙头,带动、撬动、激活社会与民间投资,形成政府与社会投资‘审批并联’、‘建设并联’的发展新机制”,龙华的改革成效值得期待。(吴永奎 胡锦敏)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