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衡量标准将成为河北省产业结构和产能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河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矛盾大暴露的一年,但也是雾霾治理和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改善的一年。
长期以来,河北一直作为中国的“雾霾大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河北占据七席,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巨大的治霾压力,2013年底,河北推出“6643”工程,明确到2017年,再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3000万吨标准箱玻璃产能,而钢铁、水泥、煤炭、玻璃四大产业对河北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产能的压缩使河北面临着经济增长下滑的“阵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近日出版的《河北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指出,从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降低近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行政性强力压减产能的背景下,河北经济增长在2014年一季度出现了快速、大幅度的下滑,GDP增长达到4.2%,比2013年GDP增速下降了一半,经历了近五年以来的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大溜车”。
蓝皮书指出,从2014年前三季度河北发展走势看,GDP增长达到6.2%,第二、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所回升,全年经济增长在低位徘徊的态势已成定局,前三季度暂时在全国排名倒数第3位,这与全国经济发展稳定在7%-8%的稳健发展态势并不一致。
“这次下滑虽然很‘痛’,但却有‘刮骨疗伤’的意义。”薛维君认为,河北经济的快速下滑是在强力治污、经济发展不再以GDP为纲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符合中央和各方预期。这预示一个转折,即以生态为衡量标准对产能的先进与落后进行判断,指导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产能结构调整,为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念的生成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还将是河北经济‘壮士断腕’所承受的‘阵痛期’的关键一年。”薛维君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将为河北经济增长贡献正能量,河北应充分利用这两大机遇,发挥好环渤海和环京津两大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京津,使之成为疏解京津城市功能和人口负担的“减压阀”以及大都市连绵带的繁荣区,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