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票"激活农民土地财富:"死资产""变现"14万元

2015年01月07日 16:01   来源:新华网   

  (行进中国·发展足音)昔日土地“死资产”,如今“变现”14万元

  ——重庆“地票”激活农民土地财富的故事

  新华网重庆1月7日电(记者李松)1月初,车出重庆涪陵城,蜿蜒穿行山间。近1个小时后,一排排造型别致、干净整洁的巴渝风格民居出现在青山绿水之间。进村下车,记者看到,农民新居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广玉兰、柳树,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新民居还配套建成了篮球场、休闲亭、文化阅览室等设施。

  在涪陵区珍溪镇洪湖村,不少农户已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危旧房,圆了祖祖辈辈的“安居梦”。村民邓盛群新家是2012年建成的,共有三室一厅,面积超过160平米,整洁、宽敞、明亮,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她告诉记者:“以前的老宅建了40多年,已成D级危房。堂屋一侧土墙倾斜,墙壁裂口最宽处有10多厘米,要用木棒支撑。一家人住在危房里担惊受怕,但是一直苦于没钱,想搬也搬不动。”

  邓盛群之所以能乔迁新居,得益于重庆试点推行的“地票”交易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改革项目。经国务院批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设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农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在市内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以市场化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这项改革探索,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受到不少群众欢迎。

  “复垦宅基地,搞‘地票’交易,最初动议还来自于群众主动要求。”一见到记者,洪湖村党支部书记郭中礼有一肚子话要说:“农民愿意把宅基地复垦,原因也不复杂,村里700多套农房中,完全坍塌的有40多套;多年无人居住的、已成为危旧房的有200多套。不少农民觉得,农房没法进入市场、无法交易,与其长期闲置、破损不堪,不如复垦‘变现’,还能获得一笔可观收益。”

  “宅基地复垦,‘地票’交易,这既是经济事务,农民利益要保障,经济诉求要尊重;同时也是群众工作,要让农民自愿参与、自主决定,在现代市场中公平的获得土地财富。在涪陵区国土局干部杨斌看来,衡量农村土地政策创新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农民满不满意、能否受益,一定要让群众自愿、不搞强迫命令。

  农民有“地票”交易的愿望,那该如何统一意见,规避风险,保障群众利益呢?洪湖村找到的办法是,充分发扬村民民主,在4个月时间里,先后7次召开村民大会,由大伙儿自己决定愿意参与“地票”交易,是否愿意在宅基地复垦后,迁入农民新居居住。

  郭中礼说:“‘地票’是个新事物,不少群众最初心里也确实犯嘀咕,有人担心‘地票’交易款能否及时兑现,会不会打折扣;有的担心迁入集中居住点后,养猪、种庄稼不方便。”针对群众顾虑,村里请来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对“地票”兑付期限、支付金额一一作出解释说明。同时,村里还按照村民要求,在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猪圈和养蚕房,满足副业需求,并硬化了周边村道,使集中居住点农民距离自己的田地,步行最长不超过10分钟。

  “以前土地是‘死资产’,如今能‘折现’14万元/亩。”村民谭明清一家经济状况一般,全家5口人只有4亩地,一年打工、干农活收入总共只有2万多元。村民大会之后,谭明清是村里申请宅基地复垦的第一批村民。“光靠我们这点收入,要搬进新房想都不敢想。但现在不同了。通过‘地票’交易,按照宅基地14万元/亩的交易价格,我家0.6亩地,能得到8万多块钱,再加上政府危房改造补助,我赚足了钱在农民新居买了一套160平米的房子,生活条件好多了。”谭老汉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彭博)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