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牵引中国梦实现的价值目标,而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民生的不断改善更显弥足珍贵。
在百姓对于生活质量提升和分享改革红利的渴求中,过去的一年,省委省政府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从收入到住房,从教育到就业,从医疗到社保,从出行到养老,一项项务实的民生工程,恰如一股裹着暖流的春风,既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让一幅幅的温暖民生图景,在人民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
(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因为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坚守和践行,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把民生工作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找准民生工作着力点,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2014年伊始,在全省“两会”上谈及民生,省委书记骆惠宁语气铿锵。
清晰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如何落到实处?年度民生项目怎样实施才更贴近民心?
民生无小事,小事关民生。要问计于民,要让群众监督。
于是,这一年,重大民生工程决策听证制、民生工程责任分工制等新制度、新举措开始为民生工程保驾护航。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我省着力实施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既有改善收入、居住、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民生需求条件的内容,也有发展公共事业、公共文化、完善社会治理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容,并提出在体制机制、服务体系上、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既要大胆创新、力求突破,又要扎实推进、落到实处,力求让群众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重大民生事项上的新变化。
(二)
过去的一年,经济下行压力大,我省对民生投资却不减反增。
有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4.5%。
更多的“真金白银”砸入民生,铸就的是更坚实的幸福民生底线。
这一年,从安居到乐业,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帮助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截至11月底,全省城镇保障房新建项目开工11.05万套,基本建成8.09万套,入住7.58万户。其中,我省针对实际加大实施的棚改任务量占到九成左右,棚改温暖了那些老职工的心。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前三季度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0.1%和13.5%。
……这一年,从完善设施到改善环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1至11月,湟水河出省国控断面——民和桥水质达标率为82%,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这,与我省狠下功夫改善水环境质量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农村连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提速加码、马不停蹄……一幅美丽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铺开。
这一年,从城市到乡村,社保体系日益完善。
2014年,我省财政新增安排资金11亿元,支持建立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到10月底,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00万人。
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36元,达到2593元,在西北和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位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月人均增加25元,达到110元。截至三季度末,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1%和13.5%,老百姓的生活保障更强了、钱袋子更鼓了……
就业率提高,创业平台拓宽,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新村林立,菜篮子稳定,居民收入增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一年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而民生建设的数字背后,则对应着每一个幸福的青海人,蕴含着省委省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
(三)
衣食住行条件在不断改善,与此相应的,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以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西新”五期项目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巩固文化进村入户、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成果。
——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这一年,从满足需求到满足诉求,群众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岁末走基层,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令人惊喜。
“我一有空闲就来文化站,在这里看书、唱歌,玩得很高兴!”说起村里的文化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东山村村民马龙脸上乐开了花。
2014年,很多像马龙一样的农牧民收到了特殊的文化“大礼包”: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上百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成基层服务点覆盖全省四千多个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已建成三百多个文化站……
如今,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有一个越来越突出的感受,那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老百姓享受到的免费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更多地向小微企业和文化个体户倾斜。
海南藏族自治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公司的负责人卓玛杰,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们公司主要从事藏绣工艺品生产。由于各级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连续扶持,我们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用工数量最多的民族工艺品企业,公司在西宁有两家直销点,去年的营业额达到700多万。现在,全州从事藏绣工艺品加工的企业、协会、文化中心户已经达到十几家。”
这些朴实的话语、充实的生活、愉悦的心境,无不是群众肯定我省民生工作的生动诠释。
一项项惠民之举、一笔笔真金白银、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百姓心田;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施完成,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开启了我省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