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许多优质的学校都拥有直升生名额。
深圳是否应该全面取消直升考?超八成网友质疑“直升考”公平性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话题论辩的核心部位。日前,深圳本地某大型论坛发起“深圳是否应该全面取消直升考”再次引发大量关注。该网络调查显示,截至1月15日,超过八成网友质疑直升考只面向本校初中学生实施,导致竞争机会不均等,认为应该全面取消;不过也有网友给出了应该保留此类选拔机制的理由。
记者调查发现,直升考在深圳相对优质的完全中学(拥有初中和高中)较为普遍,选拔推荐方式各校不尽相同,通过签约由初中直升高中,作为一种保存本校“实力”的生源输送方式实施多年。深圳市教育局回复广州日报称,2014年共招收直升生1453人,均在各学校初中毕业生总数15%以内。有专家表示,相关质疑可以理解,但真正可能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直升考作为招生录取多元化路径之一,对于保持初中、高中教育水准连续性有促进作用。
观点PK
应该取消
竞争机会不均 提前挤占优质学位
网调显示,有92人表示直升考试应该取消,占比达到82.14%。
有观点质疑称,深圳外国语学校从初一选拔小学毕业尖子生入学,到中考模拟经过两轮筛选出15%左右的直升生,其成绩有一定可信度。但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高级中学等校初中部实施就近免试入学,由此直升的15%左右学生成绩或存折扣。
该观点认为,直升不公正之处在于:直升选拔的范围只是完全中学初中部初三学生,非该初中部的学生是没有资格。因此,直升学校学生上高中有两次考试机会,一次是直升考(获得直升后,中考成绩不影响其上高中);若未获直升资格,还能与其他学校学生一同中考。
有观点认为,深圳优质公办高中学位紧张,直升制度提前挤占部分高中学位,缩减其中考时面向全市学生放出的录取名额。
可以保留
正规选拔、比例适度可保留
同时,有14.29%的网友表示可以保留直升制考试。有观点认为,10%至15%直升生比例可以接受,直升生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保留是肯定尖子生的一种客观体现。还有观点称,只要直升班的学生是通过正规渠道选拔、成绩优秀,无可厚非。
还有网友表示,现在高中招生已有30%比例的指标生派放至相应的几所初中。如果将高中名额全部按比例分配到初中,会造成高中学校的生源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因材施教。
记者调查
“直升”机制老师压力也大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深圳市全市有包括深圳市实验学校、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内的30余所办学水平相对较好的完全中学内部开展直升考试,但选拔机制不尽相同。
有学校采取一考选拔制,也有学校采取多次考试,分数加权平均,加之综合评价等方式;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每所学校均依照自身情况而定。
罗湖区某重点中学初中班主任老师表示,之前一直有专项的考试来决定推荐名单,现在以几次重要考试的排名来确定,直升只针对深圳户口有利,因为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应该不涉及公平、均等方面的问题。
福田区某重点中学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透露,学校会安排班主任找个别学生谈话,并做家长的工作,希望可以签约直升或中考填报本校高中志愿,“但对于学习成绩很好,态度比较坚决想去名校的学生,老师也一般不会勉强。”她表示,在当前教育机构内部及外部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系统中,留住成绩好的学生是每所学校的“客观需求”,参与其中做工作的老师往往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一位曾参与过直升考的学生家长透露,学校往往会通过重点班师资等一些优惠条件来吸引学生,只有一些十分出色且自信的学生会放弃直升。
市教育局:
去年15%学生获“直升”
针对直升考的现状及相关质疑,深圳市教育局回复广州日报记者称,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深圳2008年开始实行省一级公办普通中学推荐优秀初中毕业生直升到本校高中就读的办法。
回复称,《深圳市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2014年具有招收直升生资格的学校严格控制在2012年确定的学校范围,不再增加。2014年共招收直升生1453人,均在各学校初中毕业生总数15%以内。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凡被推荐为直升生的学生,均参加中考,市招考部门都将其成绩存档。推荐直升生名单由所在初中学校在本校公示后,报市招考部门在中考前向社会公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确定为直升生的考生不再填报中考志愿,不参加其他学校录取,故不存在部分考生可以两次考试录取的问题。
在这份回复中,对于记者所言直升考是否导致竞争机会不公,今后直升考是否有所调整等问题,市教育局并未做正面回应。
专家看法:
直升有助教育连续性
长期关注深圳市教育发展的深圳市政协委员朱克恒表示,直升考主要影响的是一个特定中间群体,即学习成绩不顶尖的学生并不受影响,学习成绩真正顶尖,通过中考也可升入不错学校的学生影响也不大;主要是学生成绩不错,但又没有把握通过中考升入较好学校的学生,直升考对身处直升中学的学生像是一个保底,对非直升校学生似乎挤占了本来可以竞争的名额。
在他看来,直升考作为一种高中选拔本校优秀初中生的制度,有利于初中、高中教育的连续性及学校自身特点和风格的形成,“因为这样一个机制存在,对初中教育质量提升会增加更大的激励。”(记者 潘播 轩慧)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