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搭乘高铁上下班,上班在A城,安家在B城,书写自己的“双城记”。京津线、沪昆线……高铁在连接起城市的同时,也让搭乘其通勤的人们,成为熙熙攘攘上班族大军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坐高铁上下班的人
1月12日,星期一。
早上7点,江南冬季的空气有些寒冷,许明起床。男生收拾得快,加上他就住在苏州火车站附近,7点起床可以从容地赶上7点21分开往上海的高铁。
在验票进站的闸机口,许明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这是一群和他轨迹相似的“高铁上班族”,他们常常会在高铁车厢里相遇,有时还会在上海的地铁上碰见。大家见面时相视一笑,笑中有些“睡眼惺忪”。
上车31分钟后,许明抵达上海火车站,换乘地铁去往人民广场附近的工作单位。“8点半前基本能到了,还算到得早的。”他笑着说。
在北京上班的天津小伙儿张大川没有许明那么“淡定”。早在上星期五,他就买好了12日早上天津开往北京的车票。“周一一早的票最难买,大多数人都是这会儿去北京,周五晚上再回来。”
手握C2010的车票,大川匆匆通过检票口。为了快速通过高铁和地铁的安检口,他索性连包也不带,“时间省点是点,还能多睡会儿”。
不多会儿,列车进站,乘客涌入车厢,很快就坐满了。33分钟的车程,有人掏出手机打发时间,有人睡眼惺忪哈欠连天,由于早起赶火车,大家的脸上都写着疲惫。
乘高铁上班这一年多,张大川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时间表:早上7点前起床,7∶20左右出门,骑车10分钟到天津站,正好赶上7∶49的C2010,并在8∶22准时到达北京南站。
因为起得早,高铁这段路上,张大川基本都在睡觉。晚上,他通常会在单位吃过饭后工作一会儿再离开。回程车上,有时他喜欢拿出手机,看看豆瓣上推荐的几百字的小文章。33分钟的车程转瞬抵达。“要是晚上累了,在车上睡着了,倒希望火车能多开一会儿。”张大川笑着说。
张大川从天津家里到北京西单某银行——他的工作单位,全程约128公里,需要1小时24分钟,“我觉得这是能够接受的上班耗时的极限了,好在高铁上有座,还算舒服”。
许明这一路不到1小时,每天上班路上,他也能遇到很多和自己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人,“有不少人住在昆山,那边更方便,除了高铁,还可以乘轻轨去上海,轻轨费用要少一些,但花的时间长一点”。
生活向左 工作向右
一年多往返京津的旅途,让张大川发现像他这样在北京打拼的天津人很多,“单位好多同事是天津老乡,周五大家经常凑着一起走。”
城际高铁的出现,让京津冀、长三角城市间更“近”,更让“工作在这里,生活在别处”成为可能。
以京津城际高铁为例。自2008年8月1日开通后,已从最初每天开行47对列车,发展到目前日常开行86对,高峰开行96对。2014年运输旅客2807.4万人,上座率达77.8%。每到周五,乘客中上班族数量远远超过了游客。
“高铁有座位,比高峰期的地铁舒服。我觉得上班路上最累的环节是北京地铁4号线。”张大川笑着说。
从时间上来看,相比于一些居住偏远的同事,许明感觉乘高铁上班“不吃亏”。许明说,在单位,很多同事都羡慕他。被上海的高房价所逼,不少同事住在上海城郊,每天坐地铁上班,也要花上1个多小时。
“每天的高铁费用来回80元,每月20天,也就1600元。”许明说,这看着挺高,但若考虑到房价因素就不一样了。苏州火车站附近100平方米的房子约120万,而在上海,即使在闵行区,10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300万左右。“买房省下180万,够我坐90多年的高铁了。”
除了价格因素,很多人选择乘高铁上班,是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张大川每月乘高铁上下班的费用是2180元,这笔钱在北京想租个环境称心如意的独立开间也不容易。更何况张大川非常不喜欢一个人漂在北京的感觉。
“同事开玩笑说我早晨浮上来,晚上沉回去。”对于从小生活在五口之家的张大川来说,每天能和家人见一面,说说笑笑,互相照顾,是莫大的幸福和温暖。
尽管满意自己双城生活的状态,但张大川也有一点遗憾。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没怎么在北京玩过,除了有时和同事去国贸吃个饭。从北京到天津的城际末班车是晚上10∶52,“有时候北展有演出最多也就看个多半场,前几天我还去看了个多半场的《音乐之声》”。张大川说。
“我爱北京,也爱天津”
经铁路部门查询,王芸是过去一年间往返上海和江苏昆山两地最频繁的人。今年45岁的王芸乘火车来往沪昆两地上下班已经十四五年了,从最早的绿皮车,到后来的红皮车、动车,再到现在的高铁,之所以这样辛苦,是因为她更看好公司在上海的发展前景。
同样,对于30岁出头的张大川来说,北京的平台更好,总行有全国的业务,资金量大,而在天津只是接触本地业务,“我觉得在这儿一年的提升比过去4年都要多”。
张大川告诉记者,因为北京机会多,岗位多,同事中两地跑的天津老乡从年轻的到50多岁的都有。有的同事换了工作单位,还在北京,老婆留在天津上班,孩子在天津上幼儿园。
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看来,高铁和市郊铁路的出现把人的通勤距离进一步拉长了,这在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化都市,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高铁的出行成本本来不菲,但与一些大都市的房租、房价相比,又变得算不了什么,这是让许明、张大川等选择双城生活的原因之一。陈艳艳认为,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认为最理性、最经济的选择。但从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这确实也是一种浪费。如果城市群的发展更均衡,就能减少人们因跨区域流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政府应该进一步统筹考虑,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均衡发展。”陈艳艳说。
2014年年底,张大川写了一篇小文,纪念自己过去的一年:
大约是去年这个时候吧,辞职的,记得有同学还写过一篇小微博,以示祝福。就这样在众人的祝福中,我开始了每天的双城生活,春去秋来,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北京是一个信息量集中的地方,每天都能接触到原来只在别人嘴里听说过的“人家银行的业务”;北京也是一个带来无数挑战的地方,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活儿要干,那么多的东西要学;在天津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而现在已经学会面对指责也笑脸相迎……
有一天开会突然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会自己不再是后排玩手机睡觉的主儿,会上也会发言,也会参与讨论,自己的发言有时还会被写入会议纪要。
生活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每天起早贪黑,在两个城市间奔波,虽然辛苦,但很充实。这样下去,到我30岁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如此表扬自己: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哈哈。
曾经想着如果能够守着大悦城上班,喝喝Costa,是多么洋气的事情,但现在发现其实最好喝的还是茶叶。就像我是天津人,就永远改不了那个味儿。比如单位每次审贷会我都严肃认真地准备,同事依然会说,一看你就是曲艺之乡来的,说项目都能说得那么幽默,跟单口相声一样,自己还带给自己捧哏的。
我爱北京,也爱天津。未来会不会一直这样奔波,过着双城生活?想过,但没有答案。年轻就是任性,暂时就这么着吧,我愿意跟着自己的心走,也相信脚踏实地就会走出方向。(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半月谈记者 林苗苗 刘巍巍)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