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温馨理发小摊 温暖了整条街
五金店主杨应友重操旧业开理发摊,为老人和残疾人优惠服务,朝千路4家理发店纷纷效仿
杨应友给老主顾理发。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雷键 摄
近日,热心市民刘先生打进重庆晨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说渝中区朝千路一家理发摊,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理发,五折优惠,而且还会奖励百岁老人。摊主的行为带动了附近的4家理发店,大家都纷纷仿效,为老人免费剪发。
五金店主开了一个理发摊
斜对着780米宽、橘红色的千厮门大桥,有一个重庆常见的斜坡,这就是朝千路的一段。这段路上的63号附2号是一家五金日杂店,老板叫杨应友,现年50岁,重庆巴南人。杨应友在店门前支了一个理发摊,铺面不大,20多平米,贴着浅红色的墙砖。
“友谊理发:理发6元,凭残疾证3元,80岁以上3元,90岁以上免费,100岁以上奖5元,可上门服务。”这些红底黄字做成的两个牌子挂在正门和右侧的墙上,有些旧。理发摊里,木框镶嵌的高镜子前有一把铝合金把手的座椅,不远处的木架上放着推剪等理发工具。
理发有优惠还送按摩理疗
杨应友慈眉善目的,头发已经花白,但是打理得很整洁,精神头很好,因为重操理发的“旧业”已经半年多了,他行动起来敏捷而不失稳当。时值中午,街上人来人往,他刚从外面回来,就有人上门理发。
“这次还是剃原先那发型。”来人简单交代两句之后,就在座椅上坐下。杨应友为他套上白色的围布,并调整了一下座椅的高度。来的人叫唐永芝,58岁,一头银发,他是杨应友的老主顾了。
伴随着电子推剪的来回游走和按摩一般的“沙沙”声音,唐永芝的白发一点一点地沿着围布滑落,一个精神的板寸头就此成型。随后,剃刀、梳子、吹风机、帕子等工具一一“上阵”,约摸20分钟,唐永芝除了理发之外,洗发、刮脸、刮胡子等“工序”也都完成了。
杨应友随即为其除去白色围布,抖了抖。理发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了;不过,这并没有算完,他整理了一下东西,调整了一下座椅和唐永芝的坐姿,开始为其揉捏起来。这时,记者才发现唐永芝的左手袖管是空的。不过杨、唐两人似乎都没什么异色,两人像一对“老伙计”一样,自然地在闹市中享受着各自的角色。
这里理发让人心里暖
唐永芝来这里理发已经很多次了。他说自己并不是贪图3块钱的便宜,来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习惯了老杨的手法,刮刮胡子、按摩一下;二是自己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习惯了推剪上的肥皂和某种理发摊上才有的特殊味道。
每天就八九个像唐永芝这样的顾客来到这里,人不多,也不少。为不耽搁来这里的顾客,杨应友的上门服务则需要预约。大家既是老主顾,也是塑造新面貌的好朋友;既理发,也聊天,一趟忙活下来,神清气爽。
“跟他比较熟,他没得架子,尊重我们。”唐永芝坦言,自己比普通人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有时候宁愿多花钱,去价格贵的地方“挣面子”。但这家理发店让他感到真正的温暖,所以从去年8月来过一次之后,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他从所住的小区来这需从对面翻过朝千路坡顶,要走10多分钟路程。
50岁的他想做点有用的事
杨应友说,自己初中毕业后,学过几年理发的手艺。1995年结婚后来到朝千路,帮衬着老丈母,趁着这些年周围大修建筑,开了近20年的五金店。去年7月15日,已经50岁的杨应友,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有用的事”,于是选择了“重操旧业”。
近20年没有拿剃刀了,刚开始的时候,手不稳,抖动会伤及别人,自己的手也经常遭殃。每次看到别人的一道小疤,他都会有十二分的歉意,跟对方说免费或倒贴钱去治伤,人们看到他对老人免费的牌子,大多还是善意地婉拒。
人们的这份善让他每次处理完伤口后,继续投入到理发店的事宜之中,到后来手渐渐稳了,甚至“找到了一点年轻的感觉”。时至今日,已经坚持了半年多,从未间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朝千路的理发店都效仿他
去年9月,杨应友理发摊对面的“奇艺造型”就在效仿他,对70岁以上老人理发免费,还采取各种各样的优惠。不过,他们的店主要针对年轻顾客,也许是老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大家还是更愿意到杨应友的五金店前去理发。
“奇艺造型”的店主说:“我们起先也许有竞争或者凑热闹的心理在里面,但是真的跟对面那家一起做了优惠,有人来理了反响还是蛮好。”从去年7月起,这条街上的“姐妹理发”、“经济理发厅”、“奇艺造型”、“千丝万缕”这4家理发店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杨应友理发摊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推出了对老人的优惠活动。
刘先生住在朝千路附近已经很多年了,他也是一位残疾人。自从到杨应友的小铺子理发后,他“观察”其人其事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他最担心的是杨为了“虚名”或者一时头脑发热之类。不过这近7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消除了刘先生的担心,走在这条街上,他觉得更温暖了。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报道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