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
2分压岁钱很珍贵
“去年过年,我给了10岁的孙子200元红包,我记得我10岁的时候也就2分钱的压岁钱。虽然仅隔了一代,压岁钱的分量相差了万倍。”今年63岁的李大爷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就可以有红包,虽然只有2分钱,但可以买到糖果等零食,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那时候都见不着成块的钱,压岁钱都是几分几分地给,1角、2角的都少见。”他说。
“60后”
过完年收一沓毛票
1963年出生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那时候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较为匮乏,一般不给压岁钱,过年时,家里的长辈会弄点布料给我们做件新衣裳,就算是压岁了,穷苦一点的家庭连件新衣服也做不起,包水饺吃个年夜饭就是过年了。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变好,压岁钱的数量也有了变化,上小学时,过年的压岁钱就几毛钱,几家亲戚走下来,一沓毛票能有三四元了。”张女士说。
“70后” 磕头换来10元“大团结”
“70后”周女士对自己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记忆犹新。“我们家那时候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每逢过年,长辈就用5角、1元的凑够10元钱包个‘红包’给我,厚厚的一沓,然后我再和他们换成一张‘大团结’,放到自己用挂历纸叠的钱包里。”
李先生也是个“70后”,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张“大团结”的磕头钱还是让他记忆犹新。他说:“小时候农村还是很讲究民俗的,孩子们在领压岁钱之前,需要先向长辈磕头、行礼,现在的孩子哪还懂这些,一伸手红包就有了。”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