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的星月,映亮了千古朱沱。汉东的神韵,描绘着崭新的朱沱。”这是朱沱镇形象歌曲《朱沱之歌》中的两句歌词。所谓“汉东”,是指当地一处俗称汉东城的古代城市遗址,也有当地居民曾根据传说称之为汉东国。
前年至今,市区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近日,重庆文物保护所进行第二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了该遗址系唐宋时期城墙道路遗存。
一座沉睡的千年古城正在缓缓向我们走来。
汉东城遗址位于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六社,地处长江左岸二级阶地,核心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首次发掘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和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出土器物小件800余件、器物标本4500余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唐宋元及明清等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东城曾作为唐、五代、北宋早期万春县(唐武德五年改为万寿县)县治,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和确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遗址西南方向发现一块书写有“汉东村”的石刻碑记,当地老百姓将其称作汉东城。
考古发现大批名窑瓷器
去年以来,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域1000平方米进行发掘,发现墙体、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出土器物小件800余件、器物标本4500余件。
遗址里,有各种各样的排水系统。民房外部呈长条形的排水沟均是用加工规整的石板构筑而成,为了能够最大可能地排水,部分地区还修筑有两排并行的水沟,这些笔直的水沟通往长江,城池居民们的生活污水,就通过这些水沟排入一旁的长江之中。
而在民房内也修筑有直径达十余厘米的下水管道,管道全部用陶土烧制而成,每节陶制管道像竹节一样,一段段连接延伸,主要是将屋内产生的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沟里。
考古中还出土了大量瓷器,精品瓷器多集中于唐、北宋早期。其中不仅有景德镇窑、湖田窑,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等全国各地的知名窑址生产的瓷器。
如何保护遗址是个问题
朱沱在汉代名为“汉东邑”。据《江津县志》、《新唐书》等记载,唐高祖李渊执政时的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由江津县分设万春县,县衙所在地就在现朱沱,两年后改名万寿县。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废万寿县而并回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的一个乡——汉东乡。到了明代,这里更为名思善,清代又更名为五福。
现在的朱沱人可能并不都是这座古镇居民的后裔。据一些居民说,湖广填四川时,迁居当地的朱姓很多。临近的长江中有漩涡。重庆方言中用“沱”指回水河湾,沱里的水流方向与河流的水流方向相反,水在沱里打转。重庆带沱的地名很多,如牛角沱、李家沱、白沙沱等。后来被人叫做朱家沱,再后来被简称为朱沱。
大抵早期人类文明多临河而兴,近的如中国文明最早就起源于黄河流域,渐次扩展到长江流域等。时至今日,以“北上广”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的如亚洲西南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
本地文史专家曾告诉记者,从唐宋时期甚至更早来看,现今永川地域内人类文明的足迹也是逐渐从江边向内陆扩展。如此来看,汉东城的历史比现今永川行政区域内其他历史遗迹还要久远,就毫不出奇了。
近年来,朱沱发展迅速,场镇建设日新月异。西三环永江段的开通,更给朱沱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也给离城镇不远的遗址保护提出了问题。
永川将启动遗址保护工作
随着汉东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对汉东城遗址进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早在遗址发掘前,就有本地文史专家曾向记者表示过担心,朱沱镇的城市扩展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去年两会前,有区政协委员建议,要在此建设遗址公园。
今年1月,永川举行了汉东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座谈会,听取了专家意见。按照安排,永川将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有报道称,这里将建成全国首例区县级遗址公园,公园内将恢复部分唐宋时期的建筑、城市格局等。
文字整理/张梁
(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