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和张国立,在两会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一部分繁体字以传承传统文化,并期望能让孩子们感知“親”、“愛”这些有内涵的文字,让部分繁体字进入中小学课本。
作为比较受瞩目的“明星委员”, 冯小刚和张国立的呼吁顿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微博相关话题的点击量很快超过百万,有人说此举利于传承传统,也有人吐槽“考试答题,时间更加不够”。
繁体汉字到底有没有恢复的必要?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简化字利大于弊 个别可考虑“微调”恢复繁体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汤惟杰认为,推行部分常用繁体字,未来是有可行空间的。
汤惟杰说,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繁体字,这个提法并非是冯小刚的首创,其实几年前已有专家提出,可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用简识繁”。比如,教孩子认识一些常用汉字的繁体字形,以便于学生将来接触到传统读物或古文典籍时,可以尽快亲近起来,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是有益的。另外,在书法创作方面,使用繁体字也更为美观,尤其是一些简化后笔画特别少的字,在书写时很难摆好间架结构,此时用繁体就显得更为妥当。
当然,这不是说简化字不好。从古到今,简化字在书写中历来都有,如今不少的简化字字形,借鉴的就是该字繁体字的草书写法。汤惟杰说,新中国建国后,日常用字使用简化字,已经作为国策,进行了全国性的普及。“当然,这些简化字字形的确定,并非是‘拍脑袋’决定的,也是经过了一定的比较、研究,才最终拍板。”
汤惟杰是“70后”,他介绍说,他这一代,以及比他更年长的一些人,可能对“第二套简化字”还有一些印象,这是我国在推广简化字时,做过的一次并不成功的试验。
大约是1978年,我国推出了“第二套简化字”,字形上简之又简。比如“面”字,被简化成了“靣”,“煤”字简化成火字旁加一个竖弯钩,“雪”字简化得只剩下“彐”,“私”字撇掉了禾字旁,变成了“厶”。这些字完全改变了汉字的某些特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块字”了,因此,“第二套简化字”引起了众多非议,最终在1981年宣布废除。
“这证明汉字不是随便能简化的,必须考虑到汉字原本的语义、字形。”汤惟杰认为,简化字推行并使用了六十多年,不仅助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让更多人能认字、书写,而且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也显示了其便利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汤惟杰刚收到一位香港朋友寄来的杂志,他说,巧得很,这封邮件也可拿来说道说道。“以我的名字为例,这个‘汤’字依然是传统的繁体字‘湯’,可那个‘杰’字,已经使用了简化字,而不是传统的那个繁体字‘傑’。”这说明,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也在部分地运用易识别、易书写的简体字。
“但是个别文字在简化以后,容易混淆原来的意义,如果能够将这些字恢复繁体字形,就能辨别它原来的意义了。”汤惟杰举了两个例子。
比如,后来的“后”与皇后的“后”,原本不是一个字,后来的“后”应是“後”,这类简化,相当于将两个意义有所不同的同音字,合并成了一个字。这种合并在语义的理解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同理,还有宿舍的“舍”和舍得的“舍”字。舍得的“舍”带有心理状态,是动词,所以原来的繁体字就带有提手旁,写作“捨”,这样更便于人们理解它的含义。
类似这样经过合并的繁体字,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汤惟杰认为,将来是否可以进行恢复繁体字的“微调”,是可以拿来讨论的,“这样既兼顾人们的情感、心理,也考虑到汉字本身的美观、语义。”
繁体搭上国学热 或可开设小学兴趣课
蔡敏意老师在鄞州区某小学执教,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她笑称,作为第一代80后,自己能书写的有限的几个繁体字,还是从港台娱乐节目中学来的,并且是字形比较简单的几个,笔画太复杂的,就只会认,不会写了。
“让六七岁的孩子去读写繁体字,我觉得本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容易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感。”
蔡敏意说,现在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不是“零入学”,很多孩子早已在父母或早教机构的教育下,认识了不少的汉字,这时候再教他们去认识和比较简体字、繁体字,实施起来便较为困难了。“在基础语文教育中推广繁体字,一定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几年内要完全推广普及,几乎是不可能的。”蔡敏意说。
不过,她很赞同通过解说一些特定的繁体字,让孩子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因为汉字中有些偏旁部首、特定的结构,都是有含义的。蔡敏意觉得,在国学热兴盛的当下,可以适当在小学阶段开设一些与繁体字教学相关的兴趣课,比如让他们知道“爱”字原本写作“愛”,中间有一颗心,“亲”原本写作“親”,要看得见。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讲解,逐渐培养孩子对繁体字的兴趣。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还可以慢慢渗透更多的内容:可以让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一些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字形对比、辨认游戏,或者讲述几个特定的汉字,从象形文字转变到繁体字,再到简化字的故事。蔡敏意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的探讨。
书法中的字形之美 繁体字更有美感
记者昨天也采访了鄞州区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史晓卿。在书法和篆刻上颇有研究的他,对部分恢复繁体字以及让繁体字进入中小学课本的提议,表示赞同。
史晓卿说,繁体字的沿用历史很长,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新兴的思想,才慢慢摒弃了一些复杂的字形字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简化字更是得到广泛普及。但在艺术界,从事书法等艺术作品创作时,大多数书法家还是约定俗成地沿用繁体字,刚入门的学生则要从简体字开始,慢慢学习繁体字的写法。这其实就是传统的传承。
32岁的书法爱好者沈小霞,从五岁开始练习书法,她对于繁体字也是情有独钟。她说,日常书写中,她会使用简体字,但在与家人、朋友进行书信交流时,她喜欢手书繁体字,比如,写一些小楷的明信片,或者为朋友写副春联什么的,她都用繁体。
沈小霞举例说,写一副“龙马精神”的横幅,“龙”、“马”两个字的繁体就特别好看,“龍”字就像一条龙盘旋在天,昂首挺胸,龙须飞舞,龙尾高翘;而“馬”字,能感觉到四个奔腾的马蹄,还有马脖子上飘扬的马鬃,极为形象。沈小霞觉得,推广部分字形优美,又有内涵的繁体字,让大家学会书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让人们记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网友观点大碰撞
支持:繁简共存或有可能
反对:要用的话还是不太现实
青年考古学生:恢复没必要,但支持推行“识正书简”,认识繁体字,书写简体字。可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认识常见繁体字,并且在考试当中允许学生使用繁体字。
许闯Trunk:强力支持。几千年的文字演变,有它本身的意义和力量,真的不应该去简化它。当然从美感上讲,繁体也比简体美太多了。这个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恢复。
张魏然:每年两会都要围绕繁体字话题讨论一番。虽然纵观历史,文字的简化的确是个必然,但不懂繁体字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确实存在,除艺术修养外,社会对繁体字是有文化需求的。本人偏好繁体,想来繁简共存或有可能,小学书简认繁,不加干预使大众认知,至于消亡与否则留给时间评断。
Freshlyground:作为学生,我很希望了解我们国家的字体是如何演变的,也希望能够认识繁体字,更好地和港澳台的同胞交流。我希望能恢复繁体字演变教学,但是要用的话还是不太现实,已经习惯简化的字再改回去,考试速度真心跟不上啊。
渣拓_朕与将军解战袍:语言是用来沟通的,简体字是顺应发展产生的东西。不是说你写繁体字了,就有爱了,就知道回家了,就知道照顾老人了。道德层面的东西是通过教育引导才有的,不是你写繁体字就有了。囧,冯小刚是什么脑回路。
-Ehrde-:现在全民使用简体,看不懂繁体又不会影响说话做事看书写字,既然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不便,那恢复它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育的一环可以接触,但是硬性推广根本没必要。
葱油拌面2010:繁体字干嘛啊,索性回归甲骨文呗,然后吃生肉穿兽皮住岩洞,绝对原生态啊,绝对不会文化断层啊!
安然若枫:不同意。将来孩子被罚抄300遍课文的时候得增加多少劳动量……
希天才的小AA:其实我一直不支持恢复繁体字,会认不就好了么?字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交流的方便,简体字的存在也就是为此不是么?难道是为了破坏中华文化才故意改的么?!看看以前和现在的文盲比例就知道简体字的价值所在了。至于繁体字,什么几千年文化传承,拜托那些繁体字也是慢慢改过来的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