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发展现代农业时着墨颇多。到底什么是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方式究竟要怎么转变?河北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粗放型农业难以为继,“重量”更需“重质”
“记得去年张家口大白菜出现滞销时,山东的大白菜却卖到十几块钱一棵,为什么?我们差在哪儿?”在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刚的提问让许多代表陷入思考。
“咱的菜不如山东菜‘精细’。”全国人大代表、宣化县东望山乡常峪口联合党总支书记郭建仁认为,要想让菜卖上好价钱,应从粗放的蔬菜种植、检测、销售向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产品成本,依靠技术创新改变生产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追求产量和依赖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向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转变。”全国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认为,由于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约束,农业发展面临很大压力,过去追求产量和依赖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已经难以为继。
“当前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可以说切中要害、正当其时。”王海波说,破解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关键在于尽快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农业技术水平上,河北省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并不大,最大的差距其实在管理。”王刚表示,在以金融支持、农民技术培训、团队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方面,河北省的差距是较大的。
转变单一的发展模式——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
“六次产业”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领域代表委员的兴趣点之一,在他们看来,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具备的一个新思维。
“六次产业”指的是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过去发展模式单一,讲农业只讲从种到收,利润有限,现在则要考虑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以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在王海波看来,发展“六次产业”,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借助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更多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
“在河北省,‘六次产业’还是悄然兴起的新生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北省应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各种适合深加工或是休闲采摘的农作物品种,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王海波建议,应出台各种配套政策,积极吸引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河北省代表委员纷纷献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助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手段,通过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开发,为“六次产业”加快发展寻找出路。
转变封闭的发展意识——用开放的理念发展农业,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我们正在搞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农业园区,现在正在加紧建设,将来的肉蛋奶等农产品主要市场就是瞄准北京。”采访中,郭建仁兴致勃勃地和记者分享着他们的新鲜事。
“过去封闭的传统思维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要以开放的思维和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郭建仁认为,京津市场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
他建议把河北省环首都的14个县(市)作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京津冀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为农产品在京津冀区域间流通创造便利条件。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正在配合农业部编制《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发展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设重点。同时,已着手研究全省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