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海外、中央高校联手培养“高精尖”大学生

2015年03月24日 21: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杜燕

  从今年起,北京市属高校将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中央高校一起培养优秀大学生。其中,今年高考招生时,市属高校将录取300名左右的学生未来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以培养宽领域、多层次的高水平人才,满足北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启动会24日在京召开。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在会上介绍,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北京推出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表示,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和海外境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拓宽了渠道。

  输送2000名学生到20余所中央高校110个优势专业

  线联平表示,“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北京市属高校今年首批将招收2000名左右优秀的学生,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中,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

  他表示,学生们的专业方向是在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根据专家充分论证,遴选出来的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专业课程内容也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实用性,以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招生专业将集中在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云计算、5G通信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制造等等社会急需的专业上。入选计划的学生通过插班式学习,享受和中央高校本校学生同等的学习生活待遇。这意味着,他们将可以在名牌大学学习“高精尖”的专业。

  那么,入选“双培计划”是否意味着脱离了原来所在的市属高校?线联平指出,入选“双培计划”的学生,学籍仍保留在高考进入的市属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由市属高校和中央高校共同制定,授课教师也是来自双方高校,所以学生仍然在使用原来所在高校的教育资源。

  他强调,学生在访学期满后将回到市属高校继续大四年级的学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学校规定者,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因此,学生进入“双培计划”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原来所在的高校。

  300名学生将赴境外游学2年 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线联平表示,“外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将输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首批预计规模300名左右。北京市教委还将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学生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健全学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

  线联平表示,“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大部分名额都将列入北京市属高校高考招生计划,面向北京生源,分配到各区县,并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其他部分将采取在校内学生中遴选的方式,适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他透露,2015年,“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招生就将嵌入高考招生体系,具体招生简章即将公布,北京地区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填报该项志愿,他考入北京市属高校后,仍然有机会进入优秀的在京中央高校学习2至3年。

  去国外高校学习,学费很贵,负担不起怎么办?他还表示,入选“外培计划”的学生,在海外境外高校访学期间的学费由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提供一次往返旅费,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贫困家庭学生,学校还将给予生活补助。

  “实培计划”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线联平介绍,“实培计划”是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新举措。北京市属高校将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进入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工程中心,接受科研创新训练。

  他称,北京还将继续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全面建设并开放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建的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接收若干名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接受培训;每年派遣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

  线联平表示,入选“双培计划”、“外培计划”的学生,如果在中央高校和海外境外高校不太适应,经学校审核同意后,仍可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业合格者,可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

  他强调,“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就是要求学校有交叉、专业有交叉、资源有交叉,要使学生真正走出学籍所在高校的限制,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有途径选修更多的优秀专业课程,有条件利用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北京地区高校甚至部分海外境外高校作为自己的大校园、大课堂、大训练场,这样才能达到交叉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线联平表示,该计划在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将对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体系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