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九成以上公汽使用天然气 绿色交通让出行更低碳

2015年03月26日 1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九成以上公汽使用天然气 筑路工程也是绿化工程

绿色交通让出行更低碳

 

  近年来,我市交通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路运输等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

  我市交通部门积极倡导“公交优先”发展理念,加快城市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城际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目前宜昌城区共有公交线路85条,公交车800多辆,公交系统日均客流量在50万人次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逐年提升。宜昌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于2014年2月中旬开工建设,预计今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全长约为23.5公里,贯穿夷陵区、西陵区和伍家岗区三大主城区,是宜昌市现阶段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干线客运走廊之一。宜昌作为全省首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和全国少数三线城市建设BRT的典型代表,符合国务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要求。

  目前,全市县域内县城至25公里范围内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已达到77%。陆续开通宜昌城区至兴山古夫808路城际公交线路、宜昌城区至宜都陆城811、821路公交线路。并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开通宜昌城区至各县(市)城际公交。

  我市交通部门在道路客运、货运、公交、出租车领域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作出积极贡献。截至目前,全市道路客运新能源车辆127辆,道路货运新能源车辆115辆,公共汽车新能源车辆879辆,出租汽车新能源车辆2275辆。已经开通的城区至兴山、宜都城际公交和机场大巴,已全部使用新能源车辆,即将投入运营的200辆BRT公交车也将全部采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经测算,仅城区至兴山、宜都两条城际公交线路,车辆年替代柴油量可达2400吨。

  宜路宜景,路景相融

  宜昌公路的纵深发展,没有以牺牲环境换取通车速度,“宜路宜景、路景相融”的生态路网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从2007年神宜生态旅游公路建成以来,全市共修建一二级公路约1400公里,目前全市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里程约为453公里(含在建),所有道路的建设,没有发生因修路破坏环境的情况。建成的神宜公路被评为全国首条科技环保路,兴山县古夫至昭君大桥公路成为我国首条水上生态环保公路,享誉国内外。”据了解,宜昌公路在规划、设计环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表土收集和利用、取弃土场和便道等临时用地生态恢复;在建设、养护环节,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扬尘;在运营管理环节,积极扩大LED绿色照明等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能源消耗。

  318国道云池桥至罗家湾一级公路改建过程中,市公路局大胆采用新型技术,利用附近化工企业大量电石渣和粉煤灰工车固体废料,将电石渣-粉煤灰体系作为路面基层结合料,以提高半刚性路面基层的柔性和抗裂性能,为解决半刚性路面基层收缩裂缝等难题提供了一种极有应用价值的方法。目前除该路段使用这一方法外,市域范围内的318国道改造升级、机场路、枝当一级路等公路建设项目均采用这一方法,消化电石渣和粉煤灰数百万吨。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近年来,市交通部门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邮政等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出了统筹安排和总体部署,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宜昌东站交通枢纽在最小的范围内,集中了铁路、公路客运、公共交通、出租车等交通资源,有效实现了无缝对接,减少了社会车辆的废气排放;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宜昌交通打造“一港双园”模式,在坝上的翻坝物流园和坝下的白洋、红花套,结合临江优良港口的优势,将物流园、产业园对接配套,产品可直接通过物流园中转,或通过港口外运,节省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

  为了提升内河运输效率,宜昌交通部门正在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工作,推动客运船舶向高端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集装箱、煤炭、石油专业化运输船舶。重点建造一批 250—350TEU标准集装箱船、3000—7000吨级标准干散货船、2000—3000吨级标准化学品船和油船、60车位标准载货汽车滚装船。使全市运输船舶单位能耗显著下降,运输成本稳步降低。减少船舶污染物排放,形成运输规模进一步提高、运力更加集中、更加节能环保的运输能力。(本报记者 严晓冬 本报通讯员杨平福)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