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检结果互认”如何水到渠成?

2015年03月31日 16:22   来源:羊城晚报    是医疗界人士

今日论衡

  之公民问政

  不少患者会遇到这样的烦心事: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各家医院CT、B超、血项等检查结果互不相认。我国卫生部门要求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但迄今为止,重复检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一些医院表示重复检查是“为了患者的健康”。(3月30日羊城晚报)?

  平心而论,在医疗检查这事儿上,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的确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既然医疗诊断的结果要由医生给出,误诊的责任也要由医生来承担,医生对于患者的医疗检查项目提出要求,也本无可厚非。

  不仅如此,同一医疗检测项目,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仪器和方法却未必相同,检查结果也就难免出现差异,大医院配备更高级更精准的检查设备,人员的经验更丰富,检查结果更可信赖,也是客观事实。于是,无论是出于避免单次检查结果偏差而对诊断作出误导,还是希望获得更可信赖的检查结果,对于一些关键的医疗检查项目,医生要求患者重新检查,也并非不可理解。

  不过,对于CT、B超、血项等常规检查项目,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设备和手段,应该说,并无明显高下之分。那么,何以在这类“老三样”的检查项目上,医疗检查结果的互认仍然处处受阻,“换一家医院照一次CT”的情形竟然是常态,也就不能全拿“为了患者的健康”来说事儿。

  应该说,在推动医检结果互认这事儿上,相关部门其实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事实上,既然每家医院都有自身的医疗检验科室,相应的投入与运转成本,自然有一定的回收机制。可以设想,一旦医检结果互认,或许意味着医疗检验科室业务量的锐减,相关的成本如何回收,检验科室的任务量又该如何完成,显然是绕不开的问题。

  除了医院检验科室的定位与考核机制亟待明确之外,医疗检验服务背后的利益链也同样亟待厘清。正如以药养医机制,催生出用药乱象一样,当医疗检验科室为了提升业绩和绩效,将收益的中的部分用于激励并回馈开单医生,这一利益链条的存在,医检结果互认遭遇“软抵制”,便在预料之中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如剔除以药养医,不可能仅靠行政命令达成,而必须革除背后的医药体制之弊一样,医疗检验结果的互通互认,同样不能只靠一纸通知,便能如愿以偿的。

  不难看出,医检结果难以互认,根本仍然在有利益的掣肘。既然如此,如何厘清医疗检验背后的机制尤其是利益链,无疑是实现医检结果互认不可或缺的前提。在这方面,除了医疗机构对于检验科室的绩效考核,医疗检验科室对开单医生的利益激励需要一齐切断之外,目前医疗检验科室由各家医疗机构自建的模式,同样有改进与优化的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差异化的医疗服务而言,医疗检验资源有着更多的公共属性,由各家医院自建自设检验科室,尽管对于常见检验项目不无必要,但对于一些投资属性高的医疗检验项目,本不该各搞一套。

  当下各医疗机构的医检结果不通,过度检验的背后,医疗检验投资的过度,同样是重要因素。既然如此,假如能够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的医检中心,不仅有望合理投资并合理分配检验资源,更将从根本上打破医院之间医疗检验服务的利益壁垒,统一的医检平台之下,医检结果的互通互认,也将水到渠成。(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