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确保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畅通

2015年04月02日 16:12   来源:光明日报    吴江

北京一场招聘会现场,一位大学生在看招聘启事。CFP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应该是压力不减、潜力上升。

  现在我国劳动力数量由无限供给正在向有限供给转变。从劳动力总量来看,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减少345万,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劳动力供给在减少,而经济总量在扩大,经济结构又在优化,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更多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慢一点的增速也能够满足就业增长的需要。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是利好因素,“新常态”下的就业岗位重质量、高技能,大学生是高质量就业的人群。

  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相对不足,供求不大匹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是靠发展,尤其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那些能够契合大学生就业需求的产业。

  大学生就业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关注点往往在大学生的匹配性,实际上是粗放型经济形态下企业不匹配大学生。另一个重要矛盾是摩擦性矛盾。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是碎片化的制度分割型市场。大学生的活动半径小,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他地方不是不需要,也不是大学生不愿去,是供需双方互相找不到位。

  今年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新经济战略推进的情况下,完全有大学生的舞台。要做的事情是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解决许多机制问题,比如社保的转接等。目前大学生毕业,回原籍工作和在上学所在地工作享受到的政策和服务不一样。很多招聘也没有公开透明。

  2015年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抓政策落实,减少市场摩擦,特别是“最后一公里”。劳动力配置是市场配置,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选,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抓好政策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畅通,让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享受到政策扶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可以说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需要更多关注和政策帮助。人社部计划做一个全国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实名数据库,跟踪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帮助,想更多办法促进他们就业。(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