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平米学区房要价300万 人民日报:啥时不再疯涨

2015年04月03日 08:38   来源:人民日报   

  去年以来,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教育改革赢得各方点赞:堵住了“条子生”“共建生”,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不过,为了进入这些好学校,很多家庭又购买高价学区房。这几年房市起伏,学区房却始终坚挺。一平方米学区房,动辄十几万元。北京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许多家庭也面临同样的烦恼。

  这道难题怎么解?

  ——编者

  “史上最严”升学政策消除暗箱操作 2014年北京市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为74.01%,幼升小就近入学达93.7%

  在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已经租住了一年学区房的孙雪,最近正办理续租。孙雪自己的房子在朝阳区,女儿在西城区十三中分校就读。如果不租房,每天孩子上学要有1个小时的车程,早晨5点半就得起床。“舍不得她来回折腾,只好就近租房,40平方米月租金5000元,实在是不便宜。”

  不过孙雪一家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如果不是去年教育改革,我们的孩子不一定有机会能上这么好的学校。”孙雪坦言,按以往的小升初招生情况,像十三中分校这类中考成绩拔尖的初中,大多数生源都是“共建生”“条子生”和学校自己通过奥数比赛选拔的“点招生”,留给区内普通学生电脑派位的名额并不多。

  “我们比较幸运,赶上了教育改革。”孙雪说,2014年2月18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并列出小学和初中划片就近入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指标。北京市取消了共建生,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入学。

  “孩子小学学籍在西城区,所以有机会电脑摇号进这所好学校。”孙雪说,家里原本准备了一大笔钱和几部手机,打算托关系。“改革后堵住了后门,净化了社会风气,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让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孙雪说,虽然花钱租学区房开支挺大,但心里还是很敞亮。

  女儿同在十三中分校就读的刘均一家对小升初改革十分认可。“我们家本来就是这片学区的,可片区里的学校参差不齐。我们原来的计划是,如果电脑摇号分到了差学校,就干脆送孩子去私立学校算了。现在新政策提高了孩子就近入读好学校的概率,我们家就是受益者!孩子的爸爸就在学校附近上班,接送孩子上学也很方便。省了一大笔钱,也不折腾!”刘均说。

  2014年北京的小升初政策,被称为“史上最严”。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当年市城六区初中就近入学的比例达到74.01%, 比2011年高了约20个百分点。此外,在坚持“小升初”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下,市教委也加大了“幼升小”就近入学力度,2014年全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的比例达到了93.7%,其中,西城区就近比例最高为96.95%。

  就近入学,意味着学生家庭不必承受跨区租房的经济压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腾讯教育对2255名家长开展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小升初”改革有成效的家长占63.55%。

  户籍决定学籍,为上名校 “拼房子”

  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跨区求学推高学区房房价

  升学政策调整后,户籍与学籍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那些原本片区内就有优质中小学的家庭,自然欢欣鼓舞。不过对户籍所在片区没啥名校的家庭来说,“就近入学”是件麻烦事。

  “只要有点办法,还是想让孩子上所好点的学校。在北京,都说海淀区一所人大附中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跟整个朝阳区一样多;西城区名优中学有七八所,朝阳区只有那么两三所。现在朋友、同学一聚会,都问 你家户口在哪个区? 小孩学籍在哪个区? ”孙雪说,对那些孩子户籍、学籍在海淀、西城的,大家都羡慕不已。

  “改革后,家长拼关系、孩子拼奥数成绩都没用了,现在只剩下拼房子这华山一条路。” 在北京一家媒体供职的董佳已经购买了一套50平方米的学区房。“8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经济压力很大。可想想把孩子户口迁过来后,小学、中学一条龙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自己家、双方父母家的钱凑了凑,咬牙买下这套房子。”董佳说。

  “新政策出来后,学区房房价涨得更快了。”链家地产工作人员小丁告诉记者,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学区房去年每平方米才8万多元,新政策出来后已经长到了10万元以上。

  只要是被划进名校学区,一些老旧的楼房、没有卫生间的平房也能卖上大价钱。北京东城区培新小学周边近30年的六层老楼价格已经被炒到每平方米6.5万元以上,比毗邻的、没有划进片区的新楼房,每平方米均价高出2万元。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是北京小学中的“牛校”,周边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要价300万元,中介表示不能还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认为,一些房子因“傍上”名校而出现价格飞涨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均衡。“这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历史悠久的名校容易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教师,以及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另一方面,为了分享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有的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向学校赞助钱物,也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为学校建场馆教学楼,或者捐车捐设备,以便小区划片进入该校。这样一来,好的学校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加剧了这种不均衡。”

  薛澜认为,“学区房热”还跟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关。“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与他受到的社会认可度直接挂钩。考上好大学、考上一般大学,或者没考上大学,在找工作和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也导致了大家都去挤高考这一座独木桥。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是紧密地围绕着孩子今后通过高考进入一所好大学这个渠道来准备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谁争夺到好的教育资源就占据了竞争的先机。”

  “前期的改革,虽然遏制了 递条子 送票子 ,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所以面对高房价,一些家庭不得不提前 拼房子 ,从而助涨学区房价。”薛澜说。

  抓紧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有人说,国外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问题,也有“学区房”的概念——社区越好,学校越牛,收费也越贵。所以,中国出现“学区房”热现象很正常。

  对这一观点,新常态智库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表示不赞成。“首先,中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强调的是公益、普及和公平。其次,中国现在的学区房并没有跟好的社区环境挂钩。比如很多名校周围的学区房大都是十几年甚至20多年前的老楼,没有电梯和完善的物业管理,户型陈旧不便,楼道里堆满杂物,遍地污渍。这跟国外学区房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他说。

  “据我所知,美国在整个基础教育期间,遵循的都是划片入学的原则。但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均衡,能够满足家长的需要。”薛澜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实行小升初“就近入学”政策,比如沈阳市从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按学区招生,一律不得招收择校生;杭州在2012年宣布实行零择校,所有公办初中、小学的招生信息全部“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在招生政策 阳光化 方面,我们的决心很大,措施很到位,但与之相配套,应抓紧开展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相关工作。”彭真怀认为,教育资源均衡化工作应该优先于“就近入学”政策的推广,二者至少要同步推进。“真正釜底抽薪的措施是下决心推进教育资源均衡,这是必须直面的一道大坎,也是克服教育不公平的要害所在。”

  “改革后大家还有怨言,并且催生了天价学区房这种怪现象,说明在不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格局的情况下,仅在技术层面作一些 创可贴式改革 并不能解决实际困难,还有可能让困难变得更严重。”薛澜认为,教育改革理应尽量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多从供应侧找改革突破口,用最小的“折腾”换取最有效的结果。

  薛澜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应将教育经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校倾斜,推动学校硬件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提升薄弱学校的基础能力。同时加强对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此外,在合理规制的前提下,鼓励民间投资办校,与公立学校形成互补,并可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补贴公立学校。

  采访中,一些业内专家建议,应采取成立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快速提升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

  今年以来,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已经陆续推出几家“教育集团”,并且大多是名校搭配普通学校的模式。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牛女士说,近一段时间以来,她逐渐放下了“学区房焦虑”。“据说39中、156中都被纳入了四中教育集团,今后 强帮弱 的模式会推广下去,长远看国家是下决心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学校入读。”她说,如果相关部门能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就好了,给老百姓颗“定心丸”,稳定预期,也给学区房降降温。(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