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重现蚕花庙会 蚕花娘娘游行送祝福

2015年04月03日 2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蚕花娘娘送祝福 姚海翔 摄

蚕花娘娘送祝福 姚海翔 摄

  “蚕花娘娘来喽!”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随着百姓一阵阵的欢呼,5位盛装打扮的蚕花娘娘乘坐着装饰一新的花车开始巡游,沿途向民众散发蚕花、糖果,送去风调雨顺,茧子丰收的祝福。

  这是今天新市镇举行的2015德清新市第十七届蚕花庙会的盛况。新市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蚕桑产区之一,德清先民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便已懂得栽桑育蚕,千百年来这里的蚕农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桑蚕文化。

  清明将近,蚕花庙会就在这个古镇上“开张”了, “蚕花娘娘”花轿巡游、祭拜蚕神、传统舞龙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轮番上演,重现江南古镇桑蚕民俗庙会的热闹景象。

  今天,蚕花娘娘还没出发,新市镇的主干道两侧就挤满了人,大家翘首以盼,希望能赶紧见到“蚕花娘娘”,一睹芳容。

  在喧嚣的锣鼓声中,五位从本地姑娘中海选出来的蚕花娘娘“现身”了,她们在花车中把蚕花、糖果撒向人群,送去风调雨顺,茧子丰收的祝福。

  “蚕花娘娘是亲民的,也是勤劳善良的象征。传说中,只要蚕农能摸到蚕花娘娘,家里的茧子就会丰收。” 蚕花娘娘之一——新市姑娘叶晨曦身着刺绣纱衣,头戴牡丹,显得优雅端庄。

  记者了解到,蚕花庙会在新市民间又称为“轧蚕花”。“它源于西施传说。相传,越国范蠡送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活动相关负责人笑着向记者介绍到,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

  “庙会那天,大家都赶着去镇里千年古刹觉海寺,在此之前,养蚕的姑娘嫂子要梳妆打扮一番,头顶插上用彩纸或绫绢剪成蝴蝶状的蚕花,怀里揣着将要孵化的小蚕种,显得风情万种,引得男女老幼争先恐后,竞睹芳颜。庙前一时你挤我轧,故曰‘轧蚕花’。”该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一民间风俗,因战事至1936年中断了。随着解放后电影《蚕花姑娘》在新市开拍,使“轧蚕花”这一古老风俗得以名扬四方。1999年,新市镇恢复了中断63年的“蚕花庙会”,并推陈出新,将之办成一次雅俗共赏的有新时代意义的群众性传统文化狂欢节,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今年的蚕花庙会又与以往不同,突出了“丝路之源”这一文化符号。

  浙江省首届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韦秀程是土生土长的新市人,他自1968年就开始研究新市历史文化。

  “史书记载,全国的贡丝是湖州最好,湖州就属新市的最好。根据地方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新市就已有丝行、丝号、丝庄。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开设洋行,蚕农将丝卖给丝行,丝行再通过运河将丝运到上海卖给洋行,最后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西欧、日本。” 韦秀程说。

  韦秀程告诉记者,新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源之一。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德清县梅林遗址考古发现,新市是历史悠久的蚕桑生产区,商周时代已有人工移栽的桑地。《太平御览》中有记载“……永安(三国时德清的称呼)出御丝”,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对湖丝的质量评价。发达的养殖业、便利的交通,又让新市成为蚕丝商贸集散地。

  如今,传统蚕花庙会的再现,为生活在丝路之源的古镇人民增添了精神财富。(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