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采样、分析、研究,广州雾霾“元凶”揭开神秘面纱。4月18日,广州市环保局公布了2013年—2014年广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
排放源中,首要来源是工业源,占比32.1%;其中燃煤源占20.6%,工业工艺源占11.5%。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源,占比为21.7%;扬尘源占比为10.4%。另有生活面源、生物质燃烧源和农业面源,占比分别为8.6%、8.2%和7.8%;自然源和其他源则各占5.1%和6.1%。
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市大气污染物研究主要面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一次污染物。2013年以来,广州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进一步全面系统开展PM2.5来源解析研究。
研究成果表明,2013年—2014年广州市PM2.5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氨(NH3)等气体前体物二次转化形成,主要化学组分包含有机质(OM)、硫酸盐(SO42-)、硝酸盐(NO3-)、铵盐(NH4+)等。
广州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大部分情况下,PM2.5二次成分比例高于一次成分,年均占比均超过50%,表明在全年大部分时段内,尤其是在污染较重的季节,广州PM2.5中的二次成分均较一次成分多。
广州对颗粒物的监测研究已启动多年,研究项目不断丰富,研究技术不断升级。从2013年开始采样,到分析化学组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再到得出最终结果,揭示了广州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采样起止日期为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研究过程中共获得1683张PM2.5膜样品,取得了10余万个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源解析技术方法,准确得出了2013年—2014年广州市PM2.5的主要来源结论。
■链接 什么是源解析
源解析就是分析环境空气中某种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以及每一类来源对该污染物的贡献有多大。该技术方法通常应用于颗粒物的来源分析研究,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很多研究成果显示,PM2.5是一种综合污染的结果,污染来源复杂,既有一次排放的直接影响,也有一次排放污染物通过复杂的化学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影响,给污染防治带来了困难。开展系统的PM2.5来源解析工作,可以准确判断PM2.5的主要来源,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依据,既能长远综合规划,又有利于做到“精准发力”,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 (记者/许晓冰 通讯员/穗环宣)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