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三角 助力江西发展升级

2015年04月20日 15:51   来源:江西日报    

  城市群是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为契机,共建中三角,推动赣鄂湘三省的发展,是江西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推进昌九一体化进程,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全面提升江西综合竞争力,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共建中三角的战略意义

  共建中三角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为基础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提出的发展战略,它反映了对区域经济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从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看,长江中游地区是发展条件好、承载能力强、增长潜力大、对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作用最为关键的重点地区,区域内现有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是赣鄂湘三省经济精华集中地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从区域发展潜力看,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可以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产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新的网络化、生态型、现代化的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共建中三角是提高省域综合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城市群的形成、崛起及其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利用各自优势抱团发展,整合现有的省域城市群,构建具有竞争力的长江中游大城市群。江西现有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还不十分成熟,其规模实力难以带动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只有打破现有的省域区划界限,加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形成,才能提高江西的综合竞争力。

  共建中三角有利于江西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由“沿海发展”向“沿海与沿江比翼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更是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江西地处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承东启西,接南济北,是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的战略腹地,是“西进”和“北上”的重要通道。加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利于江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成为中部崛起的新引擎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共建中三角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完善。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为契机,策应“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加快昌九“龙头昂起”,向南延伸连接吉泰工业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打破行政界限和区域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区域发展升级,进一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共建中三角的战略路径

  加快推进城市群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培育和发展以昌九大都市区为中心,区域其他中心城市为重点,鄱阳湖周边城镇为依托,以京九、沪昆铁路和福银、济广、杭瑞、沪昆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强化南昌、武汉、长沙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注重城市合理分工,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实现区域设施的联建共享和区域资源的集约利用,使环鄱阳湖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提升城市群发展支撑力。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基础设施对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四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为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协作提供“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运输保障。要依据《推进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加快连通江西与湖北、湖南两省省际高速通道的“断头路”,加密往返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密度。要加快实施运输管理和运输服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信息平台对接标准和相关规范建设,以实现各省区运输出行信息共享,实现运输企业管理、年审、联网售票、交通物流枢纽信息联网。

  加快推进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群整合的关键是在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区域内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合理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相互错位发展。江西要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现状为基础,以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以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纺织、食品等优势产业及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为基础,加快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对接,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和长江中游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通过差异化发展、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城市群内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的良性竞争,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城市群内基础产业合作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要以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契机,围绕长江中下游流域环境治理,加强群内城市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制定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管控政策,制定区域内统一的水域保护条例,加大对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实施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共同推进沿长江中下游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逐步实现长江下游生态受益地区对中游生态保护地区资金和项目的补偿。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加快构建合作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规划先行。尽快制定《江西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江西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快编制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区域内城镇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区域内不同城镇的不同功能,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内城镇功能互补、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建立会商协调制度,促进各方良性互动。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建立制度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制度和机制,设立江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办公室,负责落实省际联席会决议事项和日常组织推进工作。探索建立包括产业、交通、旅游、文化、金融、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建立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推动城市之间中介组织、民间机构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打破地区封锁,加快体制规则的对接。要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地区封锁,消除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方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区域内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统一工业制品及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实现无障碍流动。

  加强区域开发合作,形成合作多赢机制。深化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互动,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跨省区域合作与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推进赣鄂湘产业合作区建设、赣湘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赣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等园区模式,促进重点产业组团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