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贷款扶持、缺智力支持成为发展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还缺啥?
4月的黑土地一幅春耕画卷徐徐展开。记者在吉林调查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土地规模经营中节本增效,领富带富作用明显,而缺贷款扶持、缺智力支持正在束缚其良性发展。
规模经营节本增效
吉林省昌禾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着310公顷耕地,去年每公顷粮食产量2.7万斤,比附近一家一户种植的多出2000多斤,增加收入2000元。同时,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元,一增一减间收入增加3000元。
“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我们敢于在新品种、新技术上投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经理谢大林说。“规模经营增加效益,有空间让利于民,今年租地价格比去年每公顷涨1500元。”
2014年,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20万亩,占承包地面积24%。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2万个,带动和辐射农户200多万户。
记者发现,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或选择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班、或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年收入数百万元,可兜里没钱”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土地整理、农机等固定资产前期投入巨大,农民合作社普遍处于依靠贷款发展的积累期,但抵押难、融资难问题仍困扰其发展。
2009年成立的吉林省大安市民意农产品经营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5户的172公顷土地。成立至今,在农机购置、建设机库等基础设施上已投入500万元。在合作社理事长刘勇看来,未来3年至少还要投入1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都得依靠贷款”。
4月初,刘勇从银行办理了150万元贷款。“担保费用是1.5%,利率是6.6%,担保公司还要收20万的风险保证金。”刘勇说,“银行不认抵押物,只能找担保公司,先找财政开支的亲朋担保,再把房子、农机都抵押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去协调银行。”
大安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副站长桂敦兴表示,目前合作社缺少抵押物,而其信用制度也不健全,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针对农户,“而林权、大型农机具、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刚起步”。
现代农业不能靠“土经验” 人才从何处来
相比缺资金,缺少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等智力支持让不少合作社担忧长远发展。镇赉县大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着全村105户的465公顷土地,却没有一个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合作社理事长刘清杰表示,农民有“土经验”,但我们没有管理合作社这样类似企业的经验,前不久就因为不熟悉政策而违规被处罚。
“生活环境不好,工资也不高,合作社怎么吸引人才?”多位合作社负责人担忧地表示,建设现代农业不能单靠“土经验”,“国家要能帮助解决几个人才比给多少钱都重要”。
刘清杰期盼国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培养一批合作社发展需要的经营、技术、财务和内部控制管理人才。还有合作社负责人大胆建议,可效仿“大学生村官”,国家给予一部分补贴鼓励合作社招聘大学生。(记者郭翔)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