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制蓝皮书:简政放权带动社会整体变革

2015年04月30日 2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海燕

  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共同组织编写的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5》30日与公众见面。报告认为,以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改革的“当头炮”,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职能边界,使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带动了社会的整体变革。

  报告称,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社会体制改革在多个领域推进,政府改革步伐加快,向公民、社会、市场放权、赋权成为新常态,对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管理更加开放包容。

  2014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23次提到“简政放权”,全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6项,各部门和各地方简政放权步伐随之加快,本届政府承诺削减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完成。中央政府率先推动,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使争议多年的政府职责边界、责任范围、禁止事项等进一步清晰化,政府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功能定位。

  报告认为,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和投资制度松绑,在激发全民创业的同时,也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决策的现代市场主体。去年3到1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69万户,同比增长16.82%,注册资本增长85.83%。反对官员腐败及规范政府办事程序,切断了政府干预企业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手,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报告指出,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还有一个显著标志是司法改革驶入快车道。2014年中国启动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废除运行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全国劳教场所转型为强制戒毒康复、社区矫正场所,或成为拘役、短刑犯等关押场所。推动社区矫正的发展,使得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内的重新违法犯罪率保持在约0.2%的低水平。

  报告还概括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的四大问题,包括:社会观念多元化,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接纳程度有待提高;社会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政策碎片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政策间的协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关系和运行协调程度不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有发生。

  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不断增多趋势,特别是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集中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涉法涉诉、城市管理等方面。2014年发生的茂名PX事件、兰州水污染事件、昆山爆炸事件等都和公权力不作为、乱作为有关。这些矛盾和冲突说明,政府应当创新社会治理,依法规范公权力运行,提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对未来的社会体制改革,该书主编龚维斌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放松政府管制,推动社会力量发育发展,协同社会建设与发展;二是加快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福利导向型的社会政策体系,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四是依托社区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社区一起形成社会建设合力;六是引导多元价值观共享融合,推动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七是建立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完)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