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破解区域差距难题

2015年04月30日 21: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丁栋

  作为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终于浮出水面,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同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核心主题,为破解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环境制约等难题提供“钥匙”。

  多年来,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两胖一瘦”、区域不均的现象,北京和天津作为两大直辖市,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天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口聚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大城市病也愈演愈烈。与之相比,相邻的河北省在资源分配中居劣势,大量资源和人口转移出来,产生了“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亟需解决。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制约,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家祝尔娟表示,京津集聚了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资源,与河北省公共服务的落差较大,影响了要素流动、功能疏解和协同发展。

  以医疗、教育等资源为例,2013年京、津、冀三地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分别为3.2家、2.9家、0.9家,北京是河北的3.56倍;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分别为3038元(人民币,下同)、2680元、1188元,北京是河北的2.56倍。

  祝尔娟分析,京津冀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是由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过大造成的,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6022元、12456元、2860元,其中北京、天津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河北的5.6倍、4.4倍,北京、天津为中央直辖市,经济发达,财力雄厚,政府有较强的能力供应公共服务,而河北经济实力较弱,财力不足。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产业及功能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也是导致超大城市人口过于膨胀、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难以形成多中心城镇格局的重要原因”,祝尔娟表示。

  对此,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祝尔娟认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突破多年来制约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制度创新,为推进京津冀交通、产业、城镇、生态、社会一体化开辟道路,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而言,当前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包括:“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导致区域协同发展缺乏利益纽带;忽视差异性、不考虑功能定位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无序竞争;“强政府、弱市场”运行环境及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等导致区域协同缺乏活力与动力;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区域协同存在天生的弱质性。

  对此,祝尔娟建议,在公共服务方面,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在资源、环境方面,要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划定统一的区域生态红线,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区域功能、区域人口和面积等客观标准,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筹体系,完善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完)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