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酝酿专车持续可操作方案 交通委正进行研究

2015年05月19日 10:13   来源:文汇报    张晓鸣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边第三方打车软件刚刚按下葫芦,那边专车软件又起了瓢。最近,各种约租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关于专车的市场管理、营运合法性等争议也不断出现。

  昨天,在市交通委、部分出租汽车企业代表和“滴滴打车”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滴滴打车”希望能在约租车即专车领域告别野蛮生长,出租汽车企业也希望能拥抱“互联网+”。对此,市交通委表示已组成专门工作组研究方案,希望能从企业、人员和车辆资质等方面拿出依法合规、可操作可持续的方案。

  毋庸置疑,专车的应运而生,来自市场的客观需求。

  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说,上海现有出租车5万余辆,能满足一般的出行需求,但不能满足高峰时段的用车需求,“我们又不能按照公交车的做法配备太多出租车,不然过了高峰时段马路上都是空车。”另外,针对消费者希望更好的车型、更好的服务等个性化需求,现有出租车也不能满足。

  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也认为,应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数量,“根据国家1万人口配置30辆出租车的标准,现在上海还有2万多辆的缺口。”

  滴滴公司主席兼CEO程维坦言,在一线城市的高峰时段,即便使用第三方打车软件,接单的成功率也只有40%。正是由于这种运力的不平衡和出行的潮汐式现象,现有的出租车体系不能解决,才会产生专车。

  然而问题来了,专车从哪里来?

  事实上,从企业资质和驾驶员培训来看,有了政府鼓励创新的支持,专车平台获得合法身份不难;但在车辆使用性质上,却必须合法合规。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只要是私家车从事营运性活动,就可以认定其为非法营运。

  对于专车如何破题,杨国平从出租汽车企业角度出发,更倾向于一是增加现有出租车的数量,二是计划在近期推出与现有出租汽车业务相互补充的个性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产品。

  对滴滴而言,这显然不是互联网思维。然而,程维也意识到,类似当初出租车软件平台靠烧钱吸引用户的野蛮生长,如今不一定适用于专车领域。就在最近,广州和成都的相关部门对从事约租车平台服务的优步公司进行了联合执法。滴滴等在专车领域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

  下一步,专车何去何从?

  市交通委表示,“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未来还将开发约租车身份识别功能,从事约租车服务的车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加入信息平台,平台可提供身份核实服务,具体操作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

  孙建平表示,专车的发展不能用传统方式去思考,而要用“互联网+”的思维,“给我们1到2个月的时间,相信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对于一批专车服务平台的兴起,相关专家认为,应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合理引导。专车进入市场有积极作用,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有出租车司机就表示,专车的出现给出租车行业带来冲击,可能对“份子钱”的降低有推进作用。另外,专车、拼车也会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对此,很多人表示“一刀切”肯定不可取,但法律法规的完善一定要提速。(记者 张晓鸣)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