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丁晓辰 徐征 记者 巩峥
本市中心城区留有很多老小区,“年龄”都在30岁开外,其中不少无人管理,各种设施普遍老化、年久失修,住在其中的居民生活质量如何保障?西城区推出政府兜底措施,财政出资给老小区做“脱胎换骨”的大手术。眼下,三义里、小红庙两个小区已率先焕然一新:花红柳绿、环境优美,电梯、步道设施齐全,物业机构服务到位……今年,全西城共有59个老旧小区要像这里一样改头换面。
挖“病根”,改造前先整治
和西城众多老旧小区一样,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义里、小红庙,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复杂产权形成的失管状态。年代久远、建造水平有限,再加上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在居民们口中,道路破损、排水不畅、治安差、停车难等等成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痼疾。
作为全区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试点小区,要实现这两个小区的改头换面,下手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从根上治“病”。
在西城区广外街道工委书记王其志看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首先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因为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拆除私搭乱建等触碰百姓利益的工作必须做在前面,而这往往是最难的。
259处、2092平方米,在其他不少街道的拆违台账中,这可能是整个街道全年的拆违任务,而对于广外街道,这组数字仅仅是三义里、小红庙两个小区的量。更让人深感压力的是,房屋改造、环境提升这些具体工程必须要在违建清除后进场施工,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如今,走进改造一新的三义里、小红庙,到处鸟语花香,老人们漫步在重新铺装的小路上,孩子们在开辟出的活动空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若不曾亲眼目睹整治前的环境,没有人敢相信,过去小区里满是各种私搭乱建的小棚子,存杂物、占地方……车开进来了很难再出去,一旦遇上个突发状况,连居民的基本安全都难以保障。
拆违建,美化环境惠百姓
上百处违建拆了,小区内的“臃肿”顿时消除了不少。房屋部门、环境部门的施工人员来了,一度被居民们称为“城市疤痕”的老旧小区环境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上下水通了,楼体增加了保温层,外墙也披上了新的“外衣”……小区面貌的焕然一新,让居民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咱这儿过去停车位一直不够,还总有外面的车往里停,能不能封闭式管理起来?”“我觉着每家得有个固定车位,这大周末的孩子回家来看我们老两口,连个车位都找不着。”
面对居民们提出的各种合理需求,广外街道在“建”的同时,积极寻求“建管并举”的办法,街道把居民的意愿转达给两个小区综合整治的牵头单位——区环境建设办,共同商讨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西城区环境建设办副主任宋甲乐说,“建好小区是我们整治的第一步,要想实现对老旧小区的长效管理,居民的要求首先要满足,各种硬件都达到了新小区的标准,大家也就愿意配合政府部门的管理了。”
在这种“建管并举,提升服务”的意识下,两个过去开放式的小区彻底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再加上新建的12个自行车棚、新装的63处防盗护栏以及新增的信报箱和健身器材……居住在这样的小区里,居民们的抱怨少了,大伙儿再也不觉着自己没人管了。
引物业,购买服务托管小区
“居民们,咱们小区的居住环境从里到外都经过了升级改造,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引入物业公司对咱们小区的停车位进行管理,大家是否同意?”两个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广外街道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经过社区工作者广泛入户走访调查,居民们高票通过了引入物业公司的创新做法。
可就在物业公司将要进驻的过程中,改造后的三义里和小红庙却重现了往日满地地锁的模样。
于是,拆除地锁成了物业公司对小区实施有效管理的第一个难题。“各位居民,我们之前已经入户了解了大家的停车需求,能不能让我们把地锁先拆了?大伙儿放心,我们会联合物业公司重新划好停车位,一定保证家家都有地方停车。”在广外街道的统筹协调下,社区党委和物业公司挨家挨户做足群众工作,很快207个地桩地锁就不见了踪影,物业公司也迅速在清理出的区域施划出624个停车位,满足居民们的停车需求。
不光车有地方停了,物业公司还为两个小区办理了停车场责任保险,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停车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责任纠纷。一些细心的居民发现,到了特定的日子,区园林市政中心和区环卫中心常会派专人养护花草、清洁院内卫生,而平日里和保安队员一起“上岗巡逻”的还有新增的近百个安防监控摄像头,楼内的环境也在专人的清理下比以往干净多了……
记者从西城区环境建设办了解到,为了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近年来西城区持续加大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今年全区共有59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年度环境建设任务书,其中区级统筹实施的共45个,各街道自主实施的有14个,主要整治内容包括拆除违法建设,地面绿化或硬质铺装,道路修整,完善小区市政设施,粉饰楼体外立面及内楼道,信报箱、自行车棚修缮以及路灯安装等。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