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8标兵达成“武汉共识”

2015年06月29日 16:1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曹煦

  有这样一个集群,其2014年生产总值占全国GDP 10.4%,如果放在中国各省份GDP榜单去看,它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比第二名江苏省多了1000多亿元,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集群诞生23年来,历经“三次创业”,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著砥砺创新智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成为各自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它,就是国家高新区。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最高决策层的目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连高新区时指出:中国今后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

  科技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29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净利润1.4万亿元,实缴税金1.2万亿元,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

  从发展速度上看,2014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中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三项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但增速较2013年明显趋缓。置身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蓝图之下,将政策落实好、资源整合好、环境营造好、积极性发挥好,这些高新区的老课题,如今将迸发出哪些新内涵?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副主任杨跃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以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等8家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及多位专家出席,共话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6 月13 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

  武汉共识: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担当

  本次圆桌论坛上,与会者就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达成“武汉共识”。“武汉共识”全面梳理了新形势下高新区的使命责任、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扩大开放、辐射带动等不同维度的有关框架,将是下一步指导全国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共识和意见。

  “共识”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与示范,扩大开放和多边合作的全球经济发展布局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引领和带动。这是一流高科技园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历史责任。

  “共识”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认真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努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共识”认为,改革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让创新创业的生态更完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健康,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美好。

  8家高新区在“武汉共识”中提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励大众创新创业是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新区第一方队: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础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论坛的8家高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新区“第一方队”,数据显示这8家高新区总产值近10万亿元,占国内高新区总产值的近一半。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高新区转型发展、战略提升,毫无疑问要看第一方队。“第一方队能够走出来,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才有基础。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目标都会对全国高新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要把国家高新区这块牌子永远擦亮。“毫无疑问,国家高新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也必须承担好这项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将高新区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结合和三个坚持:中央和地方结合、政府和市场结合、科技和经济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创新发展。

  下一个20年,高新区准备好了吗?

  高新区谋变:率先破局的思考

  定位:变与不变间的战略考量

  我认为“三个持续不断”仍然符合当前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得持续不断聚集要素,当前要素聚集得还不够多,没有要素的聚集就没有创新;二是还得持续不断优化环境,没有创业的生态,没有适应技术、资本、人才的土壤,如何迎接新技术发展?三是必须持续不断培育主体,这种主体既是创新主体,也是服务创新主体,把社会组织、政府作用、各种创新主体力量在高新区有效聚合,并且让它们实现发展和良好互动。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今后高新区要把握规划好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聚集资源、培育主体、优化和营造环境的作用还是高新区发展的目标。我个人理解这就是高新区不变的定位,要有这样的定力,困惑多种多样,但是要坚持把高新区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包括不断发展新的动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张志宏

  政府作为空间有多大

  李克强总理每次开国务院常务会讲众创必讲改革,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改革来释放众创的活力,通过众创来倒逼改革,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人的潜能,都是如此。众创带给政府管理者的意义,不简单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文化、思想层面的解放,对创业者来说,营造了自信、自由、平等的更好氛围。在构建“众创空间”方面,高新区有将近30年的孵化器经验和积累,还要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杨跃承

  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怎么样能够跟进。比如新兴的众筹、远程医疗等模式和业态,现在实操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各种新问题,这些问题怎么样在监管层面上去规避,更好规范这个行业发展。中国的国家高新区要有战略眼光和国际目标。有人说,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但我们自己的定位是:“中关村是世界的中关村”。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杨建华

  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

  现在进入了深度改革的时期,原来改过的东西要改,多年没有碰的东西要碰,有些部门出现了权力和制度的回归,有些问题出现了停滞甚至后退的情况。

  希望我们的高新区要变成改革的着力点,试验区要变成国家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科学的探索。

  ——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 胥和平

  苏州工业园主要有三点体会:

  第一,采用各种办法和各种途径来加快行政体制创新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活力。第二,改变政府职能。把科技局职能进行相应调整,让它们集中在规划制定、政策制定、监督管理职能,然后把大量的具体科技创新推进工作让社会来承担。第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亦农

  国际化:世界一流园区的最大挑战

  张江提出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能再小打小闹,自我陶醉,中国如果没有几家示范区向国际化进行冲击的话,一流园区无从谈起。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侯劲

  目前有两个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来帮助我们推动:一是国际化过程中的外汇返利问题。外汇局也在积极推动,今后还是有很大松动迹象,建议尽快推动。二是海外并购的税收问题上要给予特定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样对企业“走出去”表示鼓励。

  ——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金志鹏

  人才是破题之本

  关于具有全球竞争力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目前来看,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门槛还是太高了一些,对于出入和限制条件非常多,不能够适应大规模人才回流,这方面建议推出类似于高端人才绿卡、海外公民证等,保障高端人才来去自由。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彤

  众创空间中的高新区坐标

  武汉从2013年12月份开始推进“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留在武汉创新创业,当时提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实际上现在天天都有路演,周周都有青桐汇,给大学生搭建对接、学习、观摩的平台,让创业成功者和投资家们分享经验体会和投资方向等等。

  一年多来“青桐汇”在武汉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大学生留下来创新创业的份额大大提升,过去武汉一年毕业30万人,最多5万人能够留下来。2014年统计留下来和回到武汉的将近10万人,这与我们创造了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胡立山

  深圳降低商事登记制度门槛,现在住宅区都可以开办企业了,我自己家的邻居现在把房子租出去做企业,刚开始居民也都很担心,但现在也只能自己做好防范,这些都是新常态。整个城市降低门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有了这种可能。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副主任 刘锦

  成长的困惑

  现在高新区面临的压力很大,包括外部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内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主导产业单一。以成都高新区为例,面积只有130平方公里,跟兄弟高新区比面积非常小,空间就很受限制。加上成都又有一个“天府新区”,内部也产生竞争,无形之间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此外,这几年高新区主要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000多亿,一旦这个产业有一点问题,对整个高新区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范毅

  陕西的高校和院所密集,作为国防科技大省,“军民融合”一直是发展主题和地方特色,西安高新区一直在跟国家知识产权局、总装国防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协作,在军民融合领域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模式和路径。我认为“军民融合”一定是顶层设计、顶层推动才能做得更好,希望有总装、工信部、科技部参与的上层协作组织,并在地方打造联席协商制度。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邢欣

  (记者 曹煦)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