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青年群体:现实压力山大

2015年06月30日 0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自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的调查表明,非公有制企业面大量广,类型多样,也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成为北京市各青年群体中数量最为庞大、分布最为广泛、差异最为显著的一个群体。

  总量400万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北京市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约为400.4万人(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市从业青年的59.6%,占企业从业青年的68%(本次调研针对的是非个体工商户的13个行业非公企业青年)。非公企业从业青年中,按行业分类,青年人数前五位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71.42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1.16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8.28万人、制造业52.3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5.6万人。

  以非京籍青年为主

  从户籍看,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的外地户籍比例较高,77.2%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是非北京户籍,城市户籍略高于农村户籍。从毕业院校看,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毕业于北京以外院校的比例(50.2%)明显高于国企从业青年(31.2%),15.2%其他也多数是高中及以下外地进京务工青年。从学历结构看,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比国企从业青年略低。

  收入和国企差异不明显

  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月平均收入4413元,略高于市属国企从业青年(平均收入4261元)。国企和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异。行业收入差异较大,收入最高的前三个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224元)、金融业(5614元)、建筑业(5270元),收入最低的三个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3148元)、批发和零售业(3705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16元),最高和最低差距约两倍。受访者普遍表示,主要压力来源经济方面,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提高收入”。据调研显示,部分青年劳动保障缺失。

  住房压力较大

  由于外地户籍比例高,租房成为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在北京居住的主要方式,有74.5%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租房住。合租比较普遍,52%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与他人合租,其中25.4%的人楼房合租,12.6%的人住集体宿舍,11.6%的人平房合租或居于地下室。住房面积普遍不大,50.8%的非公企业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住房费用是支出的主要部分,有住房支出的非公企业青年平均每月用于住房的费用为1805元,占该群体平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生存型支出比重高

  从支出来看, 有27.4%的受访者认为房租或房贷是日常开支中花费最大的方面,有24.7%的受访者认为吃饭是日常开支中花费最大的方面。27.3%的受访者将经济困难列为自己的最主要困难来源,紧随其后的是住房困难(25.4%)。青年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和人生财富积累的初级阶段,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生存性支出比重高和国有企业从业青年差不多,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

  发展型生活安排不足

  “生存时间”侵占“生活时间”。非公企业受访青年平均每天工作8.8小时,每天用于通勤的时间2.09小时,两者相加约11小时,每天24小时,扣除吃饭睡觉等琐事的时间,还有空余时间3小时,大部分青年表示上班比较累,上网(29.9%)、看电视(16%)、逛街(11%)是空余时间最常会做的事情。可见,原本用于生活的休闲和充电时间,被生存压力挤占了。锻炼意识单薄,学习动力匮乏。受访群体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占60%,还有40%的受访者从不锻炼;受访群体中从来不读书学习的占比20.8%,28.1%每周花不到一个小时读书或者学习,仅有9.1%的受访者每周用于读书或者学习的时间超过5小时。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