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海峡游”升温,福建如何应对新挑战?

2015年07月16日 09:30   来源:东南网   

  破除“区域化”障碍

  然而,高铁带来的集散效应,并不代表作为交通集散地的福建能够“坐地吸金”。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个人游占据赴台游客数的比例会逐渐增加,而目前经福建口岸赴台的旅游团队则更多来自省外。如果福建旅游市场没有足够的留客力,游客不是以福建为旅游目的地,客流量再多,也只是“过客”。

  连日来,记者针对厦门、平潭两个口岸城市的32名省外游客进行随访。发现有8位游客搭乘合福高铁而来,在武夷山、福州两地逗留3天后,从平潭搭乘“海峡号”赴台湾进行环岛10日游;有17位游客搭乘飞机直抵厦门,游玩3天后,直飞台湾进行7至10天的个人游;其余7位是专程到福建土楼等景区旅游。

  不难发现,这些游客中,超过70%不以福建为旅游目的地。在这些“过客”的旅程安排中,在福建逗留的天数也只占到约30%。

  这说明,福建旅游市场存在“区域化”的局限性。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认为,在高铁城市网络的竞争中,资源很容易加速配置到更具优越性的城市,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如果无法破除这种“区域化”障碍,将会影响福建对外的旅游吸引力。

  那么,如何破除“区域化”障碍?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李君鹏认为,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福建旅游将进入“全民大发展”时期,这就要求福建的旅游公共服务要达到国际化水准。尤其是,高铁沿线的二三线城市,在交通接驳、景区环境卫生、景点包装推广、服务配套、人员素质等方面,都需做好进一步的改善。

  “福建在两岸旅游交流中的纽带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并非只有福建在与台湾加强旅游合作。”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建议,在两岸交流中,福建旅游业要积极联动台湾旅游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在旅游采购、投资合作、服务管理等方面建立两岸旅游产业共同体,以此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林德荣则建议,福建应整合旅游线路,走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经营道路,例如开发高铁沿线狩猎、探险、游学等旅游产品,努力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才能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让“过客”变“游客”。

  记者手记>>>

  练好“内功”携手掘金

  闽台联手“吆喝”旅游,只是闽台旅游合作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一种手段。两地若要携手掘金高铁旅游,关键要加强闽台旅游产业合作。

  纵观闽台两地旅游资源,山、海、茶、田、闽南文化等元素多有相似,台湾又在服务水准、策划包装、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福建旅游产业可借助诸多有利因素,加速转型升级,练好“内功”,实现经济效益、合作理念和市场管理的三个“提升”。

  具体而言,对内要在景区提升、景点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猛下功夫,加速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提升旅游行政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对外,要发挥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点,促进两岸在人员往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岸旅游市场一体化。同时,借力台湾旅游文创优势,提升“清新福建”知名度,并借助省内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之力,打造闽台旅游大产业格局。

  如此,高铁时代,福建旅游业才会出现真正的虹吸效应。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