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助香港文物重焕"旧颜"(图)

2015年07月23日 15: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 然

修复人员及义工正在修复一扇木门上的门神

   文物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见证。经过岁月侵蚀,不少“染病”的文物需要专业修复师的巧手呵护。在香港,原本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不再“拒人千里”,普通市民也可化身“白衣天使”。  香港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杨甦带记者走进香港历史博物馆,在修复实验室的四方木质工作台前,只见5名义工正围坐在桌边,专心致志地为唐代古卷《梁书》进行最后的修复程序。  2001年以来,文物修复办事处累计招募义工千余人,仅2015年就收到申请151份。“义工必须经义务工作发展局登记,并在申请表上填写三个最擅长或愿意协助的工作领域,我们再按需要分配人手。”杨甦说。  超过七成的文物修复义工为女性,职业大多为社工、老师、在校学生、收藏家等,还有退休人士。他们大多没有文物修复经验或化学、材料学的修读背景,但并不影响他们帮助文物重焕“旧颜”的技艺。  助理馆长岑颖雅介绍说,义工经招募后,需先培训和实习,等熟练掌握了必需的修复方法和技能后才可触碰真品。以纸本的修复为例,义工在受训期间要练习修补破损、为纸张染色、压平褶皱、撕除胶纸、卸钉等工序。杨甦表示,如果遇到老化严重、质地过于脆弱的文物,一般不会交给义工负责;而且每名义工进行修复工作时,都会有专业人员在旁监督、指导。  陈凤莲是退休公务员,她读书时主修中国历史。两年来,她每周都会腾出一个全天前来修复纸本文物,包括修补书籍的虫蛀破洞、为线装书重新穿线、清理纸张霉菌等。  提及招募义工的初衷,杨甦说,她想把文物修复的风气带往民间。博物馆大多数的藏品都来自民间,如果可以在市民中普及文物修复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不少文物就不会因为老化、劣化而消失。 (记者 陈 然)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