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塑造晋江传统产业新生态

2015年07月30日 09:47   来源:东南网   

  开放,大数据大视野

  开放,带来信息获取的极大便捷。传统产业能否在“互联网+”的格局下,借助大数据,打开大视野,实现转型突破?

  “勾勾手要做的,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企业与消费者主动对话,让消费者需求来倒逼供应链的变革。”勾勾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斛辉说。

  勾勾手与三斯达塑胶有限公司的合作,堪称典型案例。

  勾勾手的业务重点在全母婴品类,三斯达的发泡鞋材在业内鼎鼎大名。2013年5月双方决定合作,通过对客户大数据、同行大数据的分析,选择婴儿爬爬垫作为主打。根据大数据分析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在出品的第13个月,三斯达的“星期八”婴儿爬爬垫就做到天猫的全网销售冠军。

  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应用,同样逐步改变着传统产业的O2O模式,由单点层面转向平面、立体方向发展。

  “如今,随着购物渠道日益多元、立体,消费者购买流程产生的数据愈加复杂。要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就要将消费的大数据信息精准反馈给供应链。”九牧王电商总监张铁龙说。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九牧王的O2O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系统架构正渐趋完善。去年4月,第一家直营分仓上线,开辟出分仓发货的新业务模式,打通直营库存一体化;去年7月,第一家加盟商分仓上线,打通加盟库存一体化;去年9月,九牧王E商城官方网站上线,统一的订单管理平台为零售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基础……

  颠覆,一切皆有可能

  眼下,冠达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明与晋江市宗兴五金拉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宗兴都在做类似的事:在供应商与经销商之间搭建在线交易的云平台。

  前不久,施宗兴提交的辅料行业信息交易平台介绍方案被评审专家高度认可,成为三创园·科创慧谷(晋江)科技孵化器第六期入孵企业。

  “供应商和经销商都可通过平台获取大数据信息,实现在线交易。生产商只要专心做好产品,渠道拓展等都可通过平台实现。”施宗兴说。

  相似的模式亦为杨建明所推崇。杨建明认为,“互联网+”正飞速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态,传统产业敢于颠覆、勇于变革之余,要根据自身实际有的放矢。

  “冠达星云商”去年10月上线,就是针对传统制造和批发渠道的困境所做的颠覆。

  杨建明说,传统批发经历层层分销后,到零售终端已无优势可言,而传统电商平台亦须面对广告流量成本不断提高、恶性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冠达星云商索性让生产商和小卖店直接连线,通过线下的智能仓储物流将商品配送给小卖店,留驻本会层层摊薄的利润。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颠覆。

  传统的经销商要转型,从纯粹赚取差价到成为服务商,推动2万多户小卖店导入云商平台。

  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建立区域智能仓库,通过类似于打车软件的APP,整合线下众多的闲置小货车资源,承接货运,降低物流成本。

  当然,冠达星云商的大数据分析,还能判断市场需求,提前做好定向性、差异性的生产销售计划。

  随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步伐不断加快,杨建明相信,冠达星的布局很快就会有更大突破。

  记者手记>>>

  思维致胜

  “互联网+”来势汹汹。对传统产业而言,这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纵身一跃的那根“撑杆”,区别就在于能否顺势而为,找到转型升级的钥匙。

  福建是传统产业的大省,晋江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晋江采访时,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认为,传统产业在供应链各环节已集聚强大势能,“互联网+”东风便是将势能转换为动能、实现转型升级的启动开关,而开关的启动程序在于新兴的互联网思维。

  塑造新的产业生态,思维是敢于破除一切窠臼、找到新生路径的关键。拥抱“互联网+”,传统产业若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打乱资源的传统秩序重新分配整合,使产业链各环节元素在重布中形成新的次序和结构,甚至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其原有优势就有望最大程度地放大,原有劣势亦有望最大程度地改进,催生产业新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