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鬼”借理财骗300万 赃款全用于赌博

2015年08月04日 14:08   来源:法制晚报    唐李晗

  陈某受审认罪,他表示目前没有偿还能力 摄/记者 曹博远

银行“内鬼”借理财骗300万

 

  虚构高息理财产品骗朋友和老客户 赃款全用于赌博 记者盘点此类诈骗案 多为朋友或熟人上当

  银行职员陈某,在担任个人业务顾问期间,虚构高息理财产品,骗9人300余万元,赃款用于赌博挥霍一空。他禁不住煎熬欲自杀,后在家人劝说下投案自首。今天上午,因涉嫌诈骗罪,陈某在西城法院受审。他表示自己目前没有偿还能力。

  《法制晚报》记者盘点9起投资理财案件,其中5起为刑事案件,其中一起案例中,由于被告人使用了银行的真实公章,银行被判担责。

  指控 银行职员伪造理财产品 骗9人300余万

  37岁的陈某是北京人,在银行任职13年。从2009年开始,他担任柜员、柜员主管、个人业务顾问。案发后他提出辞职。

  据检方指控,陈某在某银行北京某支行担任个人业务顾问期间,于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编造母亲住院急需借款、合资购买高息理财产品等虚假理由,骗取被害人王某等3人135万元。

  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陈某采用伪造理财协议、私刻公章等手段,虚构某款高息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通过签订虚假合同,骗取6人219万元。

  供述 赌博输钱 想骗钱翻本越输越多

  上午9时30分,穿着黑色短袖衫、灰色长裤的陈某被法警带上法庭。

  庭审时,陈某低声认罪,他表示自己从2012年开始,便利用其在银行工作的便利,推荐客户买其虚构的理财品,然后将客户用于买产品的钱转到自己的私人账户里。“我一共骗了9个人,有三百多万,都用于网上赌博,输光了。”

  虽然陈某对于指控的罪名全都认罪,但其在法庭上回答检方提问的态度非常随便,数起案件的详细经过其都表示“不记得了,不知道”。

  陈某说自己常在网上游戏厅玩赌博游戏,没想到此后赌瘾越来越大,“刚开始我输了私房钱,接着又输了家里的钱,后来没办法了,我想着骗钱翻本,结果越输窟窿越大。”陈某称自己因赌博输了四百多万,到现在卡里只剩下10块钱,妻子也因此和自己离婚。

  “想自杀,后来家人劝我自首。”陈某说。

  陈某第一个骗的是牌友王某,王某曾表示愿意购买理财产品,陈某便趁此向王某介绍。

  陈某说,从2012年至今,他每次向王某介绍信托产品,王某都会爽快地买下来。“我会提前算好利息,到月就支付利息或本金。如果他不愿意续投,我会想办法连本带息给他。这样就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我们甚至没签过任何理财协议。”

  得到王某信任后,陈某曾以母亲生病为由向王某借钱,这位多年的“好友”没有犹豫就转给他10万元。直到案发,王某被骗取80余万元却竟然不知。

  陈某还以同样的方式骗了朋友张某和李某35万元,这些钱他也转到自己的网上玩牌账户挥霍一空。

  首次骗牌友投资 按时给利息得信任

  伪造合同骗客户 称外行人看不出来

  除3位朋友,陈某还骗了6位客户。

  陈某在银行的主要工作就是推荐理财产品,他说被骗的有些是自己的老客户,“对自己没有戒备。”

  2013年底,陈某在银行柜台向陶女士推荐理财产品,称年收益是8%,陶女士此后两次到银行转给陈某24万,并签订了合同。“合同是根据一些产品的内容加以修改编造的,和真的格式一样,不是内行人根本看不出来。”陈某说。

  此后,陈某又伪造其他理财产品的合同,并做了一个假公章,骗取牟某、崔某等5人195万元。为不引起怀疑,陈某依然会按照利息数额每月返金给这些客户。

  据受害人牟某证词称,之所以相信陈某,就是因为陈某是银行工作人员,且陈某之前两次推荐的理财产品都按期返还了本金和收益。

  截至记者发稿时,庭审仍在继续。

  延伸采访 理财诈骗案 多为朋友或熟人上当

  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安全吗?《法制晚报》记者通过中国法院审判信息网,发现以投资理财为由的9起案件中,5起为刑事案件。最高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430万元。

  大部分受害当事人是通过朋友介绍或业务方面的熟人购买的理财产品,其中多是口头协议,或使用了伪造的合同。本报提醒市民,在银行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有银行公章确认,必要时可找银行其他工作人员核实。

  典型案件

  银行保安王某,使用银行的真实协议单和公章,以为倪女士办理保险业务为由诈骗其34万。因王某没有赔偿能力,倪女士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由于王某使用了该银行的公章,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被害人,银行因其管理存在疏漏,应对被告人王某的赔付金额承担连带给付义务。法院判处银行赔偿倪女士7.2万元。(记者 唐李晗)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