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不只是经济战略

2015年08月13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江流域是我国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坚实的经济、兴盛的文教、争先的精神等成为该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以来,长江文化研究再次进入学界视野。长江文化研究的意义是什么?长江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今后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江文化促进会会长陶思炎。

  长江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江文化由位于青藏地区的羌藏文化、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以及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吴越文化构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环境下,长江文化研究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陶思炎:长江文化研究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源流、形成、特质以及中华文明久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长江文化研究既有文化史研究的意义,又有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从历史意义说,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羌藏文化交叉融合,互联互补,合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与其他流域的文化相比,长江文化的特征在多元多样、传承整合、古今相贯、富有活力等方面更突出,具有深入发掘、系统研究的价值。从现实意义说,研究长江文化对当今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以稻作文化为背景的文化遗产,还是面向世界的工商文化,以及旨在推翻“三座大山”的红色文化,都留下了丰厚的资源,成为文化建设的财富和基础。当前,国家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也需要长江文化的支撑,文化能给经济带来特色与活力。长江流域的多民族性和连通边陲海疆的实际,使长江文化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土安全的纽带。长江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我们要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对这一特征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什么原因使长江文化研究再次受到学界关注?

  陶思炎:首先,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蕴,它从原始石器文化到现代工商文化一脉相承,没有断环,完整地记录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重要的代表之一。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重视本土的民族文化,找到并维护中华文化的发展根系。其次,长江哺育了众多民族的中华儿女,他们同饮一江水,结成了同体共命的血缘关系,不论是在青藏高原,还是在黄海之滨,历史和血脉铸成了他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实际。对长江文化的重视,也就是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体现出对长江、对祖国的热爱。再次,“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动长江流域的经济提升,并带动全国的发展。无疑,长江文化的研究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带来助力。最后,长江虽是内河,却与域外有着历史的联系,至少从南朝时期就同日本、朝鲜等国家有着频繁的海上交往,长江的一些港口是最常用的出入地。因此,长江文化包含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部分,作为特殊的文化资源在当今依然具有研究与应用的价值,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仍具有当代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