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近20年夏季积雪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

2015年08月20日 2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冯志军

  中新社兰州8月20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气象局20日发布《2014年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称,1997至2014年,祁连山东中西段夏季积雪的平均总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再增加趋势。尤其是2014年,祁连山夏季积雪平均总面积较常年值稍高。

  这份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无疑会令多年来在祁连山“生态恶化”的持续呼吁声中,饱受未来生存困扰的数百万民众“松一口气”。

  地处甘肃、青海交界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不仅为河西走廊逾70万公顷良田和48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并维系着当地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

  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在近年不断告急,甚至引发局部性的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诸多问题。这里亦因“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等生态危及颇受外界关注。

  中新社记者近年数次采访河西走廊沿线的祁连山林区时注意到,尽管不乏生态退化影响到民众生活的种种“抱怨声”,但更多的是自官方到民间拯救“母亲山”的决心和努力,以及短短数年间“林密叶茂”和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的生态恢复迹象。

  “这几年周边的林子都密起来了,雨水一多,不仅庄稼好过,鸟兽也时常露面。”居住于祁连山东段林区的村民常治帮在今年春末告诉记者,祁连山林区近十多年来严格的管护效果明显,用眼睛就能看得到,“给大自然一个自我恢复的空间和过程,这是最好的补偿”。

  自20世纪80年代末,祁连山保护便已上升至国家层面。1988年,中国官方在甘肃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近年,甘肃官方持续对祁连山东段展开人工增雨(雪)作业收效明显。(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