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雪线迅速上升 河西走廊地区遭遇水资源危机

2013年05月22日 09: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调查事件 

  科学用水 浇筑西北生态绿色长廊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甘肃地处西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长期以来,干旱缺水、荒漠化加剧一直是困扰甘肃发展的难题。近日,中央台采访组走进甘肃河西走廊,探寻玉门阳关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

  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从黄土丘陵逐渐进入大漠戈壁。三千里丝绸之路上,但凡有绿洲的地方,都是因为有祁连山雪水的滋养。但是,受全球气温变暖影响,祁连山雪线正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说:

  “祁连山的积雪和冰川的减少对水资源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再一个人口的增长使整个人均水资源的量也是在减少。最近几十年,在内陆河下游出现一些生态恶化、荒漠化的现象。”

  “节流”成为河西走廊地区各市州最先想到的办法。武威市民勤县实施水权制度改革,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解决结构性缺水难题。

  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邱德玉:

  “群众由原来的要我节变成了我要节水。农业用水的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原来一方水产值只有2块多3块多,现在每方水产值达到了8块多。”

  而处在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上游的张掖市,“节流”也是不得已的决择。水源地水量减少、黑河上游人口膨胀、无节制用水,使得下游的荒漠化日趋严重。为此,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分水”的重要决策,张掖每年要将相当于60万亩耕地的用水总量泄到下游 。政府开始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村民曹家善告诉记者,他改种制种玉米,采用膜下滴灌的节水措施,一亩地比原来大水漫灌要节水500-600立方,而产值还比原来提高一千多元。如今的张掖,已成为我国三大制种玉米产区之一,再现“金张掖”的富足景象。而节约下来黑河水,2002年到达了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2003年,黑河水又达到了干涸43年之久的西居延海。当地居民赵志锋站在生机盎然的东居延海边,感慨地说:要不是黑河流域调水工程,胡杨林和居延海早就成了历史。

  赵志锋:“原来的时候比现在要小十几万平米吧,最后这地方就成苦海了,没水了,如果不是黑河水下来的话,沿途这一带红柳、胡杨这些都会枯的。”

  下游绿了,但是上游张掖却出现了新的生态失衡。记者在甘州区九龙江林场看到,生长了三四十年的沙枣树本该枝繁叶茂、绿意正浓,但现在却没有发出一丝绿芽,只剩下干枯的树枝。

  场长王向东指着枯萎的树技说:

  “基本上死亡了。黑河下游分水之后,逐年逐年干枯了。”

  面对这种情况,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呼吁应该在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黑河中游生态区生态补偿体系,并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机制。而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则认为,要形成对水资源的长效利用机制,除了“节流”,进行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之外,更要“开源”,也就是对祁连山水源的涵养保护和人工补充。

  张强: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建立,我们自己采取一些行动,冬季可以通过人工增雪,增大祁连山的降雪量,多年的坚持会对祁连山积雪的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在一些局部地方的实验表明,大概能达到20%以上,增雪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