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背后的密林抗日往事

2015年08月22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彦国

    8月早秋,环绕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山峦郁郁葱葱。这里,曾是中国最早开展抗日活动的地区之一。一位中国老人历时11年筹资上千万元人民币,在崇山峻岭中的抗日烈士牺牲地建碑77座。

  1947年出生的金春燮,退休后开始收集东满抗战故事、为烈士树碑立传,这也得到了官方和民间人士的支持。

  据中共党史记载,1930年10月10日,在延吉县(今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茂山村,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满特委)宣布成立,指挥和龙、延吉、珲春、汪清、安图、敦化、额穆、抚松、长白、桦甸等十县党组织。廖如愿、王耿、童长荣、王仲山(代)、魏拯民、朱明(代)等六人先后担任东满特委书记。

  事实上,东满特委从成立至1936年6月被迫解散的5年零8个月里,有3年多是在汪清的深山密林处领导和指挥抗日斗争。汪清地区林密草丰,中共东满特委当年将指挥部、兵工厂、医院、秘营设置在一个海拔549米、名叫大梨树沟的山上。

  记者寻山路前往旧址,途中不时会遇到金春燮为牺牲烈士建立的纪念碑。

  牺牲时只有12岁的朝鲜族烈士金锦女的雕像和碑刻掩映在树荫下。1934年,一直为中共游击队秘密传递重要文件的金锦女被日军搜捕,面对严刑她拒绝透露根据地信息,最终遇害。

  与记者同行的韩明花是金锦女烈士的外甥女。“我还有两个舅舅也在抵抗日寇的战争中牺牲了,一个舅舅是在炸毁敌人桥梁时献身的,另一个舅舅则是在山区突围时遭到杀害并被残忍毁尸。”韩明花含泪说。

  “当年东满特委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条件极其艰苦,兵工厂甚至用木头做‘木炮’,与敌人先进的飞机大炮机枪周旋。”金春燮介绍说,东满特委指挥部、医院、秘营的茅草屋四处漏风,寒冬时节气温在零下30至40摄氏度,生存都困难,战士们还要继续战斗。

  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搏斗,中共抗日武装伤亡惨重,在牺牲烈士名单中就有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1907年童长荣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曾先后在上海、河南、天津、大连等地担任中共重要领导职务。1931年3月起,童长荣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

  此后两年多时间,童长荣在东满各县创建武装抗日游击队与敌战斗,侵华日军对其恨之入骨。1933年冬至次年春,转移到汪清地区的中共东满特委根据地遭到侵华日军大举进攻。

  “50多天时间,侵华日军制造了‘小汪清惨案’,原来1500多人的根据地就剩了400多人。”金春燮说,掩护转移民众的童长荣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汪清地区的这77座烈士碑,每座碑背后都是一场战斗,都有一段故事。”金春燮表示,立碑还远远不够,他计划成立“汪清县抗日英烈后代联谊会”,集聚英烈后代,讲述更多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传承下去、警示后人。

  资料显示,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侵华日军进行了105次战斗,603名抗日将士牺牲。

  “为了国家、民族独立,还不知有多少无名烈士长眠在这青山之上。”金春燮感慨道。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