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早前进行了“香港居民语言应用、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研究,昨日公布结果。香港《文汇报》图
香港《文汇报》25日报道说,香港一向自我定位为“国际大都会”,特区政府亦鼓励学生掌握好“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英语、普通话)”,但香港大学昨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港人普遍严重高估自己的英文而低估自身普通话水平。
据报道,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早前进行了“香港居民语言应用、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研究,访问了2049名香港15岁及以上市民,并根据2011年政府人口普查,把数据作进一步分析,于昨日公布结果。
调查发现,广东话(粤语)仍然是香港人主要运用的语言,有九成受访者以广东话沟通,而有48%和约38%人会以英语和普通话与客户沟通。同时,在40岁以下及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受访者中,超过七成人自认同时掌握三种语言。
研究又要求受访者自评英语及普通话口语、英文及简体中文的书写能力,然后邀请部分(约170多名)受访者作口语及书写能力测试,并由专业调查员评分,以作交叉比较。
结果发现,针对英文口语能力,有16.9%人自评达好(Well)或非常好(Very Well)水平,但对比经调节的测试结果,却只有5.9%人英文口语属好或非常好;英文书写方面,20.6%港人自评达好或以上,而依测试结果,比率只有15.3%,反映港人严重高估自己英文能力。
在普通话方面,自评属好或以上的有18.9%,经调节的测试结果却显示,有52.3%属好或以上;至于简体字书写方面,有13.4%人自评属好或以上,但实际测试比率却有逾两成,两者能力都属自我低估。
研究显示,香港精通“两文三语”者仍较少,认为应继续加强有关政策,以英语和普通话与内地及世界各地联系,以促进经济利益,同时维持本身的粤语优势,让社会和文化发展。
而在政策上可通过教育体系提升高级口头和书写英语的水平,及推广简体中文书写,制定涵盖繁简体字读写能力的“双语文能力”框架。
专家:粤语被取代的可能性低
港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白景崇认为,普通话在日常生活及商业应用上越趋重要,但由于粤语仍然是绝大部分港人的主要运用语言,移居香港者亦会学习,他们原有语言亦可增加香港的语言多样性,因此粤语被取代的可能性仍然偏低。
参与研究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镜光则指,香港精通两文三语的人士为数不多,或会窒碍一些高层次的如金融和政府管理层面等沟通。
另外,该研究指,香港居民运用27种主要或少数族语言,并分布在不同地区,语言多样性应受到肯定。
不过,针对当局普遍将在学的南亚语系居民称为“非华语学生”,研究认为有关说法属不准确标签,有误导和潜在歧视成分,认为应称“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避免构成排斥或给他们带来挫折感。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