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经济指标居全国后五位 转型升级已成必须

2015年09月02日 10:50   来源:工人日报   彭冰

  开栏的话

  8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31个省市GDP数据,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2.6%、6.1%、5.1%,继去年经济增速全国“垫底”后,三省经济指标再居全国后五位,经济增速持续滑坡。

  作为曾经引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曾以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但如今却由于经济板块出现整体下滑成为全国四大板块中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区域,并被一系列不利因素裹挟其中陷入萧条,转型升级成为迫切与必须。国家亦为此出台多项支持东北振兴的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力促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致使东北经济下行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希望又在何方,此前的政策效应有没有显现?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展开调研、寻求答案,试图还原当下东北经济全面真实的发展样态。

  整个夏季的酷暑丝毫没有暖热东北地区冷冰冰的经济数据,这个夏天,东北地区品味着冰火两重天的滋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地区曾因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出现严重不适应的“东北现象”,而从当前情况看,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并已引起各方关注,更有舆论认为这是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东北现象”。

  以吉林为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经济增长6.1%,仍落后于当期全国增速——去年,该省这一数字达到6.5%,尽管位列东北三省第一,但已排在全国后五位。

  和辽宁、黑龙江一样,与横亘在眼前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进行决战,破除“新东北现象”,吉林时不我待。

  重化工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6月迄今,一汽-大众“降薪”一事,一直是坊间关注的热点——由于自今年2月起销量持续同比下滑,该公司不得不调整绩效奖金,一线员工收入因此下降10%~20%。

  对整个吉林省来说,这都是个令人倍感寒意的消息——作为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一度占据该省工业总量的1/3左右,因此,当地素有“一汽‘打喷嚏’,全省都‘感冒’”之说,而一汽-大众正是该省汽车工业的创利龙头。

  2014年,吉林经济增速本已堪忧,但一汽-大众以销售174万辆、同比增长14%的傲人业绩,问鼎中国车市销售冠军。而今年,全国车市持续冷清,无疑让吉林经济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吉林是我国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省份之一”,2008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的苏向坤,就在《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问题。

  这种“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工业结构较为单一,重化工业占比较大——长期以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分别占吉林省GDP的10%、7%、9%左右,“一柱擎天”、“二人转”、“三国演义”现象突出,这些重点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近85%。

  其次,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不发达——虽然经过持续改革,国有经济占该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再次,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调,第三产业明显滞后——2014年,吉林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6.2%,低于全国约10多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例为52.8%,高出全国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业比例为11%,仍是农业大省。

  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始终是吉林的潜在隐忧,使该省经济抗风险能力偏低。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生产资料、资源类产品的下游需求明显减小,重化工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其中国企更是一时“船大难调头”,兼之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不发达,三大结构性矛盾集中凸显,释放出叠加效应,当地经济增速难免明显回落。

  构建多业支撑的新格局

  7月16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吉林省调研,在敖东药业,习总书记的到来,让全体职工兴奋不已,“这是对企业的莫大鼓励!也更坚定了我们大踏步发展的信心!”该集团董事长李秀林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医药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是吉林省重大战略之一。

  “吉林的优势在哪里?是生态。哪个产业最能发挥吉林比较优势,与生态资源相辅相成?”对这个问题,赵晓君的回答是“旅游业!”

  身为吉林省旅游局局长,赵晓君现在很忙——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又一新兴支柱产业,2014年,该省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32项,今年,这一数字增长为243个。

  随着一批超百亿元项目镶嵌在白山松水中,吉林省旅游业开始高歌猛进——去年,该省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17%,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5%,比全国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产业。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旅游业关联着上百个行业,它的快速挺进也给相关产业开辟出广阔空间。”赵晓君介绍,目前他们正全力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比如,依托一汽、吉化等企业量身订制房车、滑雪板、高尔夫球杆等产品或相关生产材质,积极构建中国北方旅游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一个更加提振人心的消息是,今年下半年,作为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即将发射升空,这是吉林省加快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吉林省在航天科技研发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到神舟九号,其上用于拍摄、瞄准的摄像机,都是由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卫星总装大厅,工作人员一边紧张地调试“吉林一号”卫星,一边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建设将拉动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和辐射功能。

  据了解,“吉林一号”由四颗小卫星组成,而吉林省的规划是“2020年之前,要有60颗卫星上天;到2030年左右,实现138颗卫星在轨”,从而带动航天信息产业集群发展。

  破除体制性障碍

  补齐民营经济短板

  “服务业比重过低,民营经济不发达”,是吉林经济结构的又一短板。

  综观该省民营企业分布状况,不少都集中在汽车、化工两大板块,主要是为一汽、吉林石化、吉林油田等大型国企“做配套”、“跑龙套”,“寄生”特征十分明显。

  这种经济生态的重大缺陷在于,相关国企一旦遭遇市场寒冬或发展瓶颈,依附其上的大量民企就会深受影响,“日子更加难过”,从而放大对全省经济的冲击力度。

  “今年因汽车销量下跌,车企开始调整排产计划,缩减产能,我们的订单量应声而落”,长春一家生产汽车离合器的民企老板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已把月产量降低了1/3。

  如何让民营企业的布局更合理,特别是通过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做大服务业?对于吉林省来说,在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同时,还必须破除体制性障碍。

  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先进入计划经济,最晚进入市场经济”,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强政府、弱市场”格局,与东南沿海相比,政府的手伸得过长,管得过多过细,一些地方不注重安商、稳商和富商,动辄检查、收费、罚款,还有部分干部存在“以权寻租”行为,使“软环境”饱受诟病,被称为“开门招商,关门打狗”。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体制问题”是影响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问题之一,只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公平竞争的经商环境,才能激发出市场活力。本着这一思路,2013年以来,吉林省已把592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陆续减少到了234项,“瘦身”幅度达60.5%,非行政许可项目则基本实现了“零审批”。同时,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36项减少为22项,减少38.9%。

  据悉,按照吉林省的计划,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要力争达到240万户以上,比2012年增长1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

  潮涌松江,风起长白。虽然难以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但对所有吉林人来说,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记者 彭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