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武英殿外排长龙 《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展开亮相

2015年09月09日 08:48   来源:北京日报   

  武英殿外排长龙 争睹《清明上河图》

  最近3年仅此次展览期间可观看“石渠宝物”

  慕名前来参观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太多,故宫在武英殿外采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允许200人入殿参观。 记者 李继辉 摄

  石渠宝笈特展上故宫镇院之宝《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铺开展出,最为引人注目。 记者 李继辉 摄

  伯远帖卷 王珣(东晋)

  三札卷 米芾(宋)

  故宫武英殿10年前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开馆以来,一直以清幽著称。不过昨天,这里接待了8500多观众,而且有的人排了两个多小时队才进入殿内。

  原来,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了,《清明上河图》全卷10年来首次展开亮相,《伯远帖》、《五牛图》等283件难得一见的重器携手露脸儿,观众可以免费参观。最近3年内,能直面这批国宝的机会就是展期的这两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中国书画史上的珍宝都配上了详细的说明牌,而且可以算是近年来京城各大展览中最详细的一版,不仅写清名字、尺寸等基本信息,流传历史、鉴定名家等背后故事一一标注。三分之一的展品还配了二维码,观众拿智能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与名作轻松交流。

  ——主殿:

  82件国宝串讲中国书画史

  主殿中的82件(套)书画件件堪称经典。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宋摹本)和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我国最早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风格。东晋王珣的《伯远帖》为王氏家族惟一传世真迹。其他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皆为传世绘画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宸翰集体亮相,实属首次。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展出的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是难得一见的。”

  不过除了看名作,故宫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展览看懂跌宕起伏的中国书画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展览名字选择了更学术化的“石渠宝笈特展”,而非知晓度更高的“清明上河图特展”。

  揭秘 1229件石渠宝物现居故宫

  “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乾隆帝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清宫书画著录分3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

  故宫书画部数十位专家耗费7年整理研究发现,目前有1229件石渠宝物仍常住故宫,其中包括书法228件、绘画作品1001件。

  ——西配殿:

  “新”文物代表亮相

  目前已知的故宫藏石渠宝物的编号有“故”和“新”之别。这是因为距《石渠宝笈》三编完成至今,已过去了两个世纪。书中所著的万余件书画也历经聚散。899件“故”字号文物从未离开故宫,而330件“新”字号则属于“失而复得”的珍宝。

  在武英殿西配殿,专门为这些文物代表开了专场,领衔出场的是《五牛图》。这幅画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透过展柜玻璃,微泛黄的画卷上,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专家介绍,这幅画的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特点。

  此画命运多舛:画作曾为南宋皇室收藏,后经赵孟頫、项元汴、宋荦等之手,于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之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从香港回购,重归故宫。收回时,画面上蒙满尘垢,伤痕累累,布满数百处大小洞蚀。

  如今,经过修复后亮相的《五牛图》可谓容光焕发。单霁翔说:“经过社会各界和故宫人的不懈努力,流散之件通过捐赠、拨交、购买等各种途径不断回归博物院。一些饱经沧桑的珍贵书画在重新回归后,得到了妥善的修裱和保护,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石渠宝物回家。”

  揭秘 老纸熬浆补“牛”

  1977年,故宫专家决定重新修复《五牛图》。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等繁杂手续,五牛“复活”。当时画面有些地方已经残破,老匠师用原纸熬浆修补破洞后补笔。这也成为文物装裱修复的经典。

  ——东配殿:

  “李鬼”石渠宝陪展

  《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虽经典荟萃,但也有不少伪讹之作,东配殿就集中展示了这些“李鬼”。它们有的是《石渠宝笈》著录的摹本,有的则是误定了作者和时代的作品。一般情况下,能犯这种错误的都是“大老板”。比如,有两本书法作品成功收入了《石渠宝笈》,原因是深得乾隆皇帝赏识。

  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觉得,这两件作品出自明代王宠之手,这位书法家善小楷。当年乾隆为了表达对这两件作品的喜爱,还曾在上面盖上宝印。不过经过后世专家鉴定,这两件作品均为“高仿”,只不过当年无人敢质疑皇帝的判断而已。

  还有一幅《西湖草堂卷》,在《石渠宝笈》中被鉴定为元代莫维贤作品,后经鉴定也是仿品。

  揭秘 李逵李鬼同时展

  在这个展厅,“李鬼”和“李逵”比肩亮相,方便观众辨别。专家说:“将这些作品与传世真迹对比,揭示了摹、造、改、代等造假手段。”

  ——延禧宫:

  15件石渠宝玺首展

  与紫禁城西侧的武英殿对应,西侧的延禧宫也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以《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5个部分逐次解剖这部巨作。

  这里的72件展品,可以让观众看到不少“花絮”。比如这部书都保存在哪儿?124处遍布宫内、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等处的藏书点被一一标注;还有这部书的编辑长什么样?有些清人绘的画匠图可以窥视一二。

  不过,最值得一看的当属15件宝玺。尤其是《石渠宝笈三编》所用的“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宝笈三编”五玺,甚为珍贵。

  【揭秘国宝】

  1.清明上河图卷

  身份证:绢本 设色 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特点:5米画上盖了近百方印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绘于北宋,作者张择端。画面表现了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图中共绘人物约600余名,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近百方,印证了它颠沛的流传史:最初,画藏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流落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初,画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代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奸相严嵩等人都曾收藏。明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3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1578),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其家被抄没,此图遂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32年,它曾存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57年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到故宫博物院至今,堪称故宫的镇馆之宝。

  2.展子虔游春图

  身份证:绢本 设色 纵43厘米,横80.5厘米

  特点:最早的中国山水画

  这幅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这件作品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之一,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用石青色、石绿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

  遗憾的是,画上没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近些年,沈从文、徐邦达等学者和鉴定家认为它并非展子虔亲笔所绘,可能是五代时期或宋代的摹本。

  画上钤印有二十余方,表明此图流传有序。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自此《游春图》流落民间。1946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将其购藏。1952年,张伯驹将《游春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3.王珣伯远帖

  身份证:纸本 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特点:失而复得的珍宝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书法痩劲古秀,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惟一署有名款的真迹,备受世人珍视。

  此帖宋代入徽宗宣和御府。明代,董其昌在京城获观此帖,于后隔水题跋称:“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后帖入藏内府。乾隆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养心殿温室中,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然而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流出宫外,后辗转为鉴藏家郭葆昌所获。郭去世后,二帖由其子郭昭俊拥有。1949年郭昭俊为借款将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无力赎回。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中秋》二帖得以复归紫禁城。

  【新闻现场】

  在地铁里常见的限流措施,昨日用在了武英殿外。开幕20分钟,殿外靠东的石桥上已经排起四五十米的长龙。虽然没有树荫,但是不断有观众加入队伍。

  正殿内,展柜前“贴”满了观众,大家缓慢前行,一步一停,仔细欣赏着每一件展品。再往里走,一个转弯处的队伍尤其长,前行速度更慢,不过每一位观众都会默默地站到队尾,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全卷风采。在这幅长卷的展柜前,工作人员不停地提示:“请您抓紧时间参观,不要不动!后边还有人排队。”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据不完全统计,仅昨天一天,就有8500余观众参观了展览,有的观众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才得以一睹国宝风采。

  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国宝?单霁翔支招:看宝请早。

  他说:“由于比较脆弱,珍贵的书画作品只在春秋两季才适合展出。而且每次展出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之后需要休养至少3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次石渠宝笈特展分两个阶段。第一期为9月8日至10月11日,第二期为10月13日至11月8日。《伯远帖》、《清明上河图》等国宝只展前半程。

  同时,为了保证参观质量,武英殿特展期间展厅限流200人。在国外博物院类似的限流并不罕见,为了看到一件重量级的文物排上一两个小时队也是值得的。故宫还专门印制了石渠宝笈的图书,供排队观众提前了解展品幕后的故事。

  【展览幕后】

  1.专人24小时盯宝

  鉴于展品珍贵,此次展览在原有基础上,在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加装恒温恒湿设备、展柜。故宫甚至打破了常规——殿内24小时供电,专人24小时值守。

  2.一周后上网看展

  一周后,故宫将推出石渠宝笈网上特展。方便不能到现场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一睹国宝风姿。

  3.500台讲解器租费观众说了算

  为了这个展览,故宫增加500台专用自动讲解器。有意思的是,租费多少观众自己看着给。同时,展厅还有30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服务。

  4.三分之一展品有二维码

  武英殿内有wifi网络环境,约三分之一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维码,观众扫码后便可详细了解文物故事。

  5.清明上河图出船模

  故宫为展览量身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清明上河图里曾出现的船模等。(记者 刘冕)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