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遗址上建楼 决策前质疑声被随意搪塞

2015年09月16日 09: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卓

  当城市建设的交响乐响起,历史的音符是否注定被淹没?

  这一次,南京又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有媒体报道,一个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航科技城,在南京明故宫西安门以南火热建设,它身下,就是明故宫皇城遗址的一段墙基。

  高楼拔地起,历史被刺得千疮百孔。南京这块有着丰厚历史遗产的土地,当历史和未来交汇时,总是难免被撞得头破血流。

  早在2006年,南京城就曾以旧城改造之名,强力从地图上抹掉了颜料坊、安品街、船板巷、门东等多片历史文化街区,也“一不小心”就让高大的楼盘包围了“江南第一名湖”莫愁湖,还被开发商夺走了“中国最大私人民宅”甘熙宅邸外的消防通道。现在,代表着未来的科技城,更是将历史的断壁残垣牢牢压在身下。

  历史和未来的惨烈碰撞,不止飘荡在秦淮河的上空。在浙江,宁波月湖西区的改造工程,让35处历史建筑中的19处被拆除,一条名为拗花巷的巷子整体消失;在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的高歌推进中,当地两个6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村落,最终未逃被拆除的命运。

  结束于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766722处,其中17.77%保存状况较差,8.43%保存状况差,22年间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

  城市更新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历史记忆则将生活在城市空间的每一个个体凝聚起来,为现代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并行不悖,本应当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可前进的凯歌总是在商业的指挥棒下奏响,历史的身影,则往往因为衣着褴褛而被排斥。

  在中航工业2009年和南京市政府签订关于科技城的投资协议之前,该市文物部门早已发现明皇城西墙墙基。在其后的考古发掘中,专家一再指出,“城墙、官署、道路等遗存尤为重要,是复原、展示和研究明都南京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填补了明皇城考古的空白”,可是依然不能改变遗址的命运。

  决策制定前,质疑声被随意搪塞——“请勿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此事尚未议决呢!”推土机启动之后,主政者又满脸无奈地告知——“地已经卖掉了啊!” 于是,千年的遗迹变成不值一提的积木,被城市建设的“无形大手”随意推倒。

  如今,中航科技大厦两栋百米高的大楼已经封顶,离它不远处,皇城西墙的基座大理石遗址淹没在积水中。南京文广新局文管办副主任给出的理由是,“遗址遭到破坏,残破不堪,没有明显的遗迹,因此没有保留,也没有保护的价值,所以可以建设”。

  残破了,不堪了,经过历史风霜的印迹,在有些主政者看来就像一道难看的疤痕,恨不得赶紧从城市的肌肤上剔除,再用轰隆隆的推土机,涂上一层光鲜亮丽的粉底。

  这逻辑难道不是很熟悉吗?1992年夏天,济南市决定推倒老火车站——一座经典的哥特式建筑群时,给出的理由不也是“没有什么保留价值”吗?更何况这一次,舍弃一个不痛不痒的“伤疤”,收获的可是“皇家地脉、城市中心、贵胄府邸”,“龙脉豪宅的南京风范” 。

  当然,在有些人的天平上,与几百亿元的商业项目相比,几百年的历史实在算不得什么。可是直到某一天,城市都被清一色的商业建筑覆盖,我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那些存满了多少代人记忆的坑坑洼洼?若是历史的遗迹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破砖烂瓦,再奢华新潮的建筑,都只不过是白纸上的铅笔画,随时可以被轻易抹掉,什么都不剩。

  现代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复原一座建筑,却永远不能把那些随着建筑倒塌而灰飞烟灭的共同感情再次拼凑起来。不信你看,被推倒的济南火车站倒是又重新建起来,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它见证的那段从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军管铁路、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史,再也不能被触摸。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当“江南第一湖”莫愁湖被高楼大厦重重包围,变成“洗脚盆”后,规划局的局长也曾表示“十分痛心”。他们在湖边新修了仿古建筑,只可惜连路过的出租车司机都会觉得这是“假古董,太假了,不喜欢”。(陈卓)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