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昂起长江经济带的“龙头”

2015年09月24日 09:38   来源:南通日报   

  本报记者苗蓓 朱文君

  覆盖11省市、6亿人口,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上路。上海,这个“龙头”如何舞动,备受瞩目。

  外滩,车水马龙;南京路,流光溢彩;黄浦江,百舸争流……一踏入上海,一股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气息扑面而来。

  高擎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大旗,近年来,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放开发迈开新步,创新创业势头强劲。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上半年gdp数据显示,上海gdp增长7.0%,与一季度相比,经济企稳回升明显。

  7.0%的增速,看似平平,细究之下,却透露出上海经济发展的澎湃活力。

  上海市统计局透露,虽然今年上半年上海二产仅增长1.9%,但三产增长10.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7.1%。从主要行业来看,金融业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0.1%,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6%。

  专家指出,从数据分析看,上海的产业结构经济告别对第二产业的倚重,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跨越二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提起上海,曾经的“上海”牌手表、“永久”“凤凰”牌自行车等轻工产品,是国人的最爱。改革开放后,宝钢、上汽、江南造船等一批制造企业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诸多因素影响,依靠重化工业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转型升级求突破,由“轻”而“重”再至“新”,上海锐意变革。

  “从传统制造业、到生产性服务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20年来,市北高新园区完成了三次重要的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和功能转型”。

  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简称“市北高新”)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经过三次转型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黑烟囱”到高新技术“云园区”的嬗变。

  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个与南通跨江合作的上海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走进市北高新,清风徐来,淡淡的桂花香一阵阵扑鼻而来,穿梭在高楼林立、布局雅致的园区内,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浓烟滚滚,“白衣上班灰衣下班”的老工业区。

  市北高新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闸北区市北工业新区,“当时园区的定位是承载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

  在发展过程中,市北高新也曾深陷传统低效的制造业困局。2003年起,市北高新汲取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先进发展理念,率先提出2.5产业转型的新概念;2008年,对接国家战略,又率先布局云计算产业和国产基础软件产业。

  历经两次产业转型,园区自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土地面积仅3.13平方公里的市北高新,集聚了2000多家高端服务型企业,其中,总部经济15家,亿元楼12幢。自2010年以来年税收平均增长超过35%,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10亿。

  “市北模式”生动诠释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深刻内涵。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上海,处处涌动创新大潮。

  体制机制核心是“放”,人才政策关键是“聚”,创新环境重点是“优”……今年5月26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绘制出上海科技创新路线图。

  《意见》甫一出台,促进政策落地的各项举措密集出台: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成立张江科技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

  开放、与国际接轨,倒逼政府转变职能。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挂牌伊始,便瞄准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

  两年来,自贸区取得的丰硕成果,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投资者。

  今年1-8月,上海自贸区新增外资项目2110个,合同外资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倍。这其中,自贸区服务业利用外资占上海全市合同外资96%。目前,包括苹果支付在内的一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落户自贸区。

  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更大的试验空间。今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容,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至浦东的120.72平方公里。扩容第二天,浦东即推出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向社会亮出了政府权力“家底”。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