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将建设一批海绵城市

2015年11月02日 09:57   来源:中安在线   

  建设一批海绵城市、保护传统村落、推广绿色建筑……10月30日,记者从安徽省省住建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根据《意见》,到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宜居舒适、建设方式集约高效、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格局。

  绿色城市:2017年建设一批海绵城市

  根据《意见》,安徽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推行低影响、低冲击开发模式,加快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加大城镇供水、供热、供气管网和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强化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加快推广中水回用工程。

  到2017年,我省将建成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工程,全面启动城市(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各类管网养护和运行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在完善城镇园林绿地方面,到2017年,我省新增和改造提升城镇园林绿地面积将达3亿平方米以上,建成绿道4000公里。到2020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0%以上县城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建成以城市绿道为基础、区域绿道为骨架的全省绿道网络。

  此外,到2017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取得突破。到2020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全面开展。

  绿色村镇:全面保护传统村落

  为了更好地传承村镇风貌特色,我省将开展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推进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创建。到2017年,基本做到所有村镇建设都有规划管理依据,新增省级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50个。到2020年,新增省级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0个。

  同时,安徽还将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展传统村落认定,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名录、档案,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强化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到2017年,传统村落名录、档案基本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中国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全省传统村落得到全面保护。

  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方面,我省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改水、改厕力度,坚持自然、乡土、经济的原则,引导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塘周边植树。到2017年,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基本得到治理。

  绿色建筑:2020年绿色建筑达60%

  我省将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以及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转向区域示范。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宜技术,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到2017年,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0年,达到60%以上。

  绿色生活: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

  为了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我省将推进国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省建设,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按照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改善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环境。到2017年,基本实现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设区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建设改造,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建成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此外,我省将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机结合,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绿色规划:健全城市开发边界管理体制机制。

  根据《意见》,为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安徽将加强省域空间管制,协调跨省际、市际的山体、水体等重要生态廊道,划定省域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和监管机制,构建“以巢湖为生态核,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和皖北地区为主要生态功能区,长江、淮河、新安江、梅山—巢湖—裕溪河、沙颍河—淝河—菜子湖和北坨河—池河—巢湖为主要生态保育带”的“一核四区六带”省域生态安全格局。到2017年全面完成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开发边界管理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