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货运量位居世界内河第一。依托长江而形成的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经济带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协同发展,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支点、水资源十分丰富的中部省份湖南,应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运发展、交通联合、产业融合和对外开放,打造湖南长江经济带增长极,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长江经济带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是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4年末,长江经济带总人口为5842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2.7%,其中四川、江苏、湖南、安徽四省人口数占长江经济带的49.5%。2014年,长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1.6%,其中东部、中部、西部所属省市的占比分别为45.2%、32.0%、22.8%,存在较明显的梯度差异。从产业结构看,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表明第二产业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柱。长江经济带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18亿元,占全国的43.4%,其中东部省市比重远高于中西部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7568亿美元,占全国的40.8%,江苏、上海、浙江居前三位;法人单位个数613万个,占全国的44.7%,江苏、浙江、湖北位居前三。
表1 2014年长江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
|
全国
|
长江经济带
|
绝对数
|
占全国的比重(%)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960
|
205
|
21.3
|
人口(万人)
|
136782
|
58426
|
42.9
|
GDP (亿元)
|
636139
|
284689
|
41.6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75877
|
32918
|
43.4
|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43015
|
17568
|
40.8
|
法人单位个数(万个)
|
1370
|
613
|
44.7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城市集群发展情况。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工业化推进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长江经济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较快的地方,拥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也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引擎。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苏州、无锡等30个城市。2014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占全国4%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6%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4%的GDP,完成了全国33%的外贸出口额。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率先成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引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
2.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各城市群分别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所属的8个左右城市,集中了湘鄂赣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其中,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大中型城市,所占面积不到湖北省的三分之一,但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环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向外拓展包括益阳、常德、岳阳、衡阳、娄底5个次级城市,集中了湖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约八成的GDP总量。环鄱阳湖城市群由环绕鄱阳湖的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宜春、新余8个城市组成,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均占江西省的七成左右。
3.成渝城市群。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主要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等12个城市和重庆主城九区及涪陵、合川、万州等10个城市。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两市为双核,其中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等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二、湖南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东临江西,西接渝贵,南毗两广,北连湖北,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沪昆高速、长江水路等交通要道与外界相连相通,既是沿海通达内地的关口,也是内陆进入沿海的前沿。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湖南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有一些劣势。
(一)交通设施多,但等级偏低。从基础设施建设看,湖南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均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内外连通、内部互通的网络格局,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但是,基础设施的技术等级偏低、综合交通运输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湖南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1.水路设施。湖南境内水运资源丰富,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湘北边界,湘、资、沅、澧干流和众多支流贯穿全省,汇入洞庭湖后,经城陵矶注入长江。通航河流联通全省85%以上的县城,航道通航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重要港口为节点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2014年末,全省拥有通航河流373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496公里,约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9%,在长江经济带中处于第二位,仅次于江苏;拥有内河港口63个,生产性泊位1853个。但是,湖南航道等级不高、互联不畅,制约了湖南水运作用的有效发挥。截止2014年末,湖南等级航道只占总里程的3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个百分点,比排名靠前的安徽、湖北分别低54.5个、35.7个百分点;能通航千吨级及以上货船的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只有700公里,所占比例仅为5.8%,仅相当于湖北的43.6%,比重庆、安徽分别少187公里、122公里;能通航500吨级以上的航道里程也只占9%,而通航50吨级以下的等外航道里程占比高达64.8%。
2.公路设施。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省会长沙与全省14个市州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了以长沙、衡阳、岳阳、常德、湘潭等主要城市为中心,联络全省各地99%以上的乡镇公路网。2014年末,湖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493公里,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四川,但仅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2.3%,占比低于上海、浙江、江西、江苏。
3.铁路设施。京广、浙赣、湘桂、湘黔、枝柳、石长六条铁路干线贯穿湖南,全省各旅游城市或市州全部有铁路通达,武广高铁、沪昆高铁的开通,全省有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郴州、娄底7市进入长沙1小时高铁交通圈。全省铁路营业里程4550.5公里,居长江经济带11省市之首。但铁路运量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并不占优势,2014年湖南铁路客运量9806万人,低于江苏、浙江、湖北;铁路货物量4753万吨,低于安徽、四川、江苏、贵州、江西。
表2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运输线路长度
省市
|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
铁路营业里程
(公里)
|
内河航道里程
(公里)
|
上海
|
825
|
465
|
2191
|
江苏
|
4488
|
2678
|
24360
|
浙江
|
3884
|
2347.2
|
9765
|
安徽
|
3752
|
3548.4
|
5642
|
江西
|
4484
|
3702.3
|
5638
|
湖北
|
5096
|
4059.3
|
8433
|
湖南
|
5493
|
4550.5
|
11496
|
重庆
|
2401
|
1781.2
|
4331
|
四川
|
5506
|
3976
|
10720
|
贵州
|
4007
|
2373.1
|
3661
|
云南
|
3255
|
2915.9
|
355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4.运输量。2014年,湖南铁路、公路、水运客运总量为161837万人、旅客周转量为1660.69亿人公里,均居长江经济带之首。湖南客运总量比排名第二的江苏多6630万人,比同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江西分别多61107万人、94072万人。湖南货运总量为203053万吨,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一、同处中部的安徽少231245万吨,少了53.2%;货物周转量为4138.36亿吨公里,排名第6,比安徽少9362.24亿吨公里,少了69.3%。从不同的运输方式对比看,湖南水路运输的贡献偏少,在旅客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占比分别为53.1%、46.8%,而水路运输仅占0.2%;湖南水路货运量占全省货运量比重为12.7%,比重较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低8.3个百分点,占比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第7。
表3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运输量情况表
省市
|
客运量
(万人)
|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
货运量
(万吨)
|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
上海
|
13317
|
209.87
|
89980
|
18633.36
|
江苏
|
155207
|
1455.21
|
196153
|
10417.86
|
浙江
|
130145
|
1076.76
|
194250
|
9539.70
|
安徽
|
139553
|
1417.34
|
434298
|
13500.60
|
江西
|
67795
|
971.35
|
151878
|
3827.98
|
湖北
|
100730
|
1209.01
|
150762
|
5503.57
|
湖南
|
161837
|
1660.69
|
203053
|
4138.36
|
重庆
|
68399
|
507.13
|
97377
|
2594.96
|
四川
|
138274
|
954.66
|
159034
|
2465.13
|
贵州
|
86571
|
635.50
|
85672
|
1441.78
|
云南
|
49080
|
437.32
|
108544
|
1445.58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人口规模大,但结构不优。2014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737万人,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排名第三,在中部四省中排名第一。湖南人口规模虽大,但人口结构并不具有优势。2014年末,湖南城镇化率为49.3%,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排名第7,在中部四省中仅高于安徽0.1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江西低6.4个和0.9个百分点;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为70.8%,居长江经济带第7位,在中部四省中仅高于江西0.8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安徽低3个和0.9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重为8.5%,居长江经济带第9位(见表4)。
表4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人口结构情况
省市
|
城镇化率
(%)
|
15-64 岁人口所占比重
(%)
|
大专及以上学历
人口所占比重(%)
|
上海
|
89.6
|
80.2
|
25.9
|
江苏
|
65.2
|
74.2
|
13.4
|
浙江
|
64.9
|
78.4
|
14.4
|
安徽
|
49.2
|
71.7
|
9.7
|
江西
|
50.2
|
70.0
|
7.5
|
湖北
|
55.7
|
73.8
|
10.7
|
湖南
|
49.3
|
70.8
|
8.5
|
重庆
|
59.6
|
70.6
|
12.2
|
四川
|
46.3
|
69.8
|
8.5
|
贵州
|
40.0
|
68.7
|
9.6
|
云南
|
41.7
|
72.3
|
6.3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三)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但结构有待优化。湖南产业单位多,行业分布广,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部分产业优势比较突出,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了支持基础。2014年,湖南法人单位42.49万个,在长江经济带中居第7位,六成以上的法人单位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制造业三大领域。从产业发展看,2014年湖南实现工业增加值10749.88亿元,在长江经济带中排第5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8个大类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工业产品卷烟产量居全国第二,水电发电量居全国第六,水泥产量居全国第八,白银、铋、锑、锌产量居全国第一,钨、铅、锡等产量居全国前列。湖南第三产业增加值11406.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2%,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规模居长江经济带第4位,仅次于江苏、浙江、上海。
从经济结构看,除上海、浙江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次序外,长江经济带的其他省市均呈现二三一结构。近年来,湖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4.1%降到了2014年11.6%,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47.6%降到46.2%,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38.3%稳步上升到42.2%,上升了3.9个百分点。但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省市相比,湖南产业结构仍表现为一产过高、二产不强、三产不足。此外,湖南对外开放度偏低,对外贸易规模比较小。2014年,湖南进出口贸易总额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排名第9位,仅高于云南、贵州,只相当于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省份江苏省的5.5%。
表5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三次产业结构及法人单位数
省市
|
GDP
(亿元)
|
地方税收收入
(亿元)
|
地方税收收入占DP比重
(%)
|
人均GDP(元)
|
人均可 支配收入
(元)
|
上海
|
23567.70
|
4219.05
|
17.9
|
97370
|
45965.8
|
江苏
|
65088.32
|
6006.05
|
9.2
|
81874
|
27172.8
|
浙江
|
40173.03
|
3853.96
|
9.6
|
73002
|
32657.6
|
安徽
|
20848.75
|
1692.52
|
8.1
|
34425
|
16795.5
|
江西
|
15714.63
|
1381.13
|
8.8
|
34674
|
16734.2
|
湖北
|
27379.22
|
1873.11
|
6.8
|
47145
|
18283.2
|
湖南
|
27037.32
|
1438.52
|
5.3
|
40271
|
17621.7
|
重庆
|
14262.60
|
1281.83
|
9.0
|
47850
|
18351.9
|
四川
|
28536.66
|
2312.46
|
8.1
|
35128
|
15749.0
|
贵州
|
9266.39
|
1026.70
|
11.1
|
26437
|
12371.1
|
云南
|
12814.59
|
1233.23
|
9.6
|
27264
|
13772.2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四)经济规模居中,但发展质量欠佳。2014年,湖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37.32亿元,在长江经济带中排名第5,分别为排名居前的江苏、浙江的41.5%、67.3%,在长江中游四省中,略低于湖北而高于安徽、江西。但是,从经济发展质量看,湖南发展质量相对欠佳。2014年,湖南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438.52亿元,在长江经济带中排第7位,仅相当于江苏的24%、上海的34.1%、浙江的37.3%,在长江中游四省中,比湖北、安徽少434.59亿元、254亿元,仅比江西多57.39亿元;湖南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3%,占比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最低,比居第一位的上海低12.6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2014年,湖南人均GDP为40271元,在长江经济带中排第6位,与排名前五的上海、江苏、浙江、重庆、湖北相比,少57099元、41603元、32732元、7579元、6874元;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7元,在长江经济带中排第6位,比上海、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少28344元、15036元、9551元、730元、662元。
表6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三、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取向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区位特征、发展共性,国家提出将长江经济带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要在符合国家总体战略定位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发展阶段,选取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战略定位,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沿江流域的总体情况和自身的特色优势,湖南要着力打造“五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聚散区、长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镇集群区、沿江流域绿色生态区。
一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洞庭湖生态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积极支持本地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和注册商标,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做强、做优农业规模。以湘西地区为基地,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扶持力度,合作构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带。
二是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以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承接与对接力度,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业集群。
三是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聚散区。以岳阳、长沙为中心,以农产品、建材、机械设备、有色、化工、汽车等为重点,以水运、公路、铁路互连为突破,以发展现代物流为目标,着力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物流聚散区。加快建设综合物流枢纽,推进多式联运,率先建立“大开放、大市场、大通关、大流通”的现代流通格局。充分发挥湘潭保税区作用,尽快建成岳阳城陵矶、长沙临空产业园综合保税区,促进保税物流发展。
四是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镇集群区。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大对岳阳市的建设支持,将岳阳市建设成为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成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站”。加大常德、益阳等环洞庭湖区域建设力度,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推动长沙向北扩展,与岳阳融合发展。以岳阳为端点,在全省构建通江“1小时”的新型城市群。
五是打造沿江流域绿色生态区。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加强沿江沿河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湖南“四水”现有洲岛、滨水区、幽密森林植被等保护与利用,重点发展文化湘江游、洲岛休闲游、城镇滨水风貌游和郊野山水生态游等四大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与水运的融化、体验与自然的交融,加速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绿化、道路防洪于一体的沿岸绿色经济长廊。
四、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建议
湖南有效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应在交通联通、优势发挥、薄弱补足、内外协调等方面着力。
(一)交通要联通。融入长江经济带,关键是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与服务体系,形成通江达海、互联互通、辐射带动的交通运输格局。在现有航空、铁路、公路设施基本完善的情况下,要着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水铁联运”、“水路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打通“由港到厂”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港口与企业、港口与公路、铁路的无缝对接,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立以水运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铁路和水路联运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不断提高水运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的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打通水运梗阻,提升水运能力,对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中存在的阻航因素,要坚决疏通、坚持维护;提升航道水平,将岳阳至株洲的航道提升到一级水平,将衡阳至株洲的航道提升至二到三级水平,益阳、常德、邵阳、娄底等港口连接湘江的航道争取提升到三级水平。通过航道的提升,将经济发达、靠近粤北的湘南、湘中地区纳入“黄金水道”的覆盖范围。
(二)优势要发挥。一是充分发挥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农业方面,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工业方面,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服务业方面,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教育咨询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二是充分发挥水路岸线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临港产业聚集区。坚持“产港一体化”,着力发展临港产业园,根据产业分工,鼓励制造业企业进驻园区,在产业园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水运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工业企业的沿江(河)的布局,依托水运优势“走出去”。三是突出发展沿江城镇体系。以沿江(长江)环湖(洞庭湖)发展为支撑,以亲水生态为特色,完善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序集中分布,构建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特色,发展沿江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
(三)薄弱要补足。一是着力加强可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利用我省教育资源优势,根据本省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以事业吸引人才,以环境留住人才;合理引导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实现人才培养到就业本地化。二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创客培育”、“创新创业服务提升”、“财税金融支撑”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等行动计划,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引导更多技术、资金、人才进入实体经济;全面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经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区域要素市场体系,培育建立区域性市场。三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立足湖南省情与市场需求,发展有湖南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宽国际市场;严抓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不断提高本省品牌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化合作,提高企业深加工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四)内外要协调。一是注重不同发展战略的协调。湖南既面临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又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四化两型”、“湘江新区开发”等战略,要统筹实施各大战略,防止顾此失彼,防止政策打架,要以更好地促进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最大原则,精准施策。二是注重内部区域的发展协调。在政策定位上,凸显长沙的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引领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将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建成全面小康。发挥好湘南地区作为湖南在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功能,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湘西地区定位在原材料工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连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两项重要政策的承接点,强化吉首为武陵山片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物资集散地的功能,深化湘西地区与贵州、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合作与对接,将西部大开发的广阔地区与环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紧密联系起来。在注重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分工的同时,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梯度转移协作、流域生态补偿及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等协作机制,促进各区域通力协作,协调发展。三是注重建立协调扶持机制。建立领导协调机构,负责湖南长江经济带规划实施、项目布局、政策制定、利益协调、联动合作等工作,负责对外衔接与对接,对内指导与协调,确保湖南有效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