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总:"十二五"因洪涝灾害死亡2772人 失踪826人

2016年01月15日 16:41   来源:中国网   

  “十二五”期间,我国洪涝干旱灾害频发重发。全国累计有160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320多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100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大洪水。2012年黄河上游发生1986年以来最大洪水、长江上游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京津冀发生特大洪涝、甘肃岷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3年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辽宁浑河上游发生严重暴雨洪水灾害、四川都江堰市发生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有34个台风登陆我国沿海,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2011至2013年西南等地发生连续三年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夏伏旱,2014年东北、华北及黄淮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夏伏旱。

  “十二五”时期,洪涝方面,全国累计农作物受灾6.3亿亩,受灾人口4.8亿人次,因灾死亡2772人、失踪826人,倒塌房屋222万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04万亿元。干旱方面,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8.9亿亩、成灾面积4.2亿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899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1221亿元,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总损失4325亿元,有9393万人、5334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主动应对,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洪涝、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到0.36%、0.17%,远低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0.7%、1.1%的目标,年均死亡失踪人口由“十一五”的1979人减为720人。

  “十二五”时期,防洪方面,全国累计减淹耕地1.86亿亩,避免粮食损失5345万吨,减少受灾人口1.18亿人,减灾效益约4557亿元。抗旱方面,全国累计完成抗旱浇地面积14.9亿亩,挽回粮食损失1.7亿吨、挽回经济作物损失1621亿元,临时解决了7712万人、4312万头大牲畜的因旱饮水困难问题。

  在抗御水旱灾害的过程中,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 “十二五”期间,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防控理念,流域区域协调,城市农村统筹,趋利避害结合,生活生产生态并重,既控制洪水又给洪水出路,既确保防洪安全又合理利用雨洪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蓄、滞、排统筹,科学调控洪水;引、提、调并举,合理配置水源;军、群、专联动,充分形成合力;防、避、救结合,着力减少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5年间,各地累计转移和妥善安置受洪水、台风、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群众4254万人次;组织出海船只回港避风215万艘次,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是坚持大兴水利、完善体系。“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兴水惠民决策部署,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实施,一大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防洪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抗旱应急水源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加快实施,城乡供水和抗旱应急能力大幅提高。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调控洪水、战胜旱灾提供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科学调度三峡、丹江口、小浪底、陆浑、故县、尼尔基、丰满、白山、察尔森、太浦闸、望亭和常熟水利枢纽等骨干水利工程拦洪削峰、排泄洪水,战胜了历次流域洪水;多次组织实施了引黄入冀、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引黄入南四湖和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满足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三是坚持规范有序、依法治水。“十二五”期间,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初步建立,半数以上省级防办设立了督察专员,防汛抗旱督导检查的频次、力度和效果显著提升。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分级负责、协调统一的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严格执行防汛抗旱法规制度,依法实施各项防汛抗旱措施,为战胜旱涝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5年间,全国先后公布了地方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9677人次;印发了《国家防汛抗旱督查办法(试行)》;编制完成了227处重点防洪保防区、78处国家蓄滞洪区、26处洪泛区、45座重点和重要防洪城市、198处重要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等42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洪水风险图;先后审批了包括首都新机场等在内的100多个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四是坚持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十二五”期间,我们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机制。每逢防汛抗旱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主动协调,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形成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强大合力,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5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派出防汛抗旱工作组、专家组1500多个,中央财政投入应急度汛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226亿多元,全国各地累计投入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人员3.2亿人次,年均减淹耕地3717万亩,完成抗旱浇地面积2.98亿亩,挽回粮食损失450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24亿元,减少受灾人口2351万人,解决因旱饮水困难1542万人、大牲畜862万头。

  五是坚持常备不懈、快速反应。“十二五”期间,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主要江河洪水调度方案体系健全完善,重点江河水量调度预案和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方案取得新突破,地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队伍保障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面加强。5年间,国家防总报请国务院批复了长江、黄河和松花江防御洪水方案,批复了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沂沭泗河、漳卫河、北三河、韩江洪水调度方案;每年都组织长江防总编制三峡-葛洲坝汛期调度运用方案、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三峡试验性蓄水实施计划等;批复了《黄河干流抗旱应急调度预案》《淮河干流水量应急调度预案》《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预案》《松花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太湖抗旱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嘉陵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等;批复了《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和《汉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统筹考虑流域防洪和供水、汛期和非汛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批复了《长江口咸潮应对工作预案》、印发了《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各地、各级防汛抗旱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建有防汛抢险队1400余支47万多人,各级抗旱服务队1.6万余支12万多人,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增加到29个,储备物资总价值上升至6亿元,各地和各流域机构储备物资达到120亿元,为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提供了可靠保障。

  六是坚持科技兴水、强化支撑。“十二五”期间,现代科学技术在防汛抗旱减灾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面建成,二期工程稳步推进,远程监控、电子探测、虚拟仿真等高新技术普遍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全国各类报汛站增至9.7万个,是“十一五”末的14倍,主要江河洪水预报断面增加到1700个,洪水预见期达7天,精准度达90%以上;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和人工监测站点1021个;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山洪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2058个县、受益人口1.5亿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各地利用已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布信息580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58万次,转移群众2100万人次,避免数十万人员伤亡,极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山洪灾害死亡人数比“十一五”期间减少60%以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指挥决策和调度的科学水平,增强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责任编辑:王子威)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