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协委员聚焦养老难题 谋“老有所依”

2016年01月26日 0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谢盼盼

  浙江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早在1987年就提前全国13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养老问题的重要性被政协委员们一再提及。

  中国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于浙江而言,截至2014年底,该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45.08万人,占总人口的19.44%,在中国省区中居第二位。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李继承认为,浙江进入了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社会阶段。

  他解释说,浙江老龄化的问题突出,然而浙江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浙江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步,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同样着眼于浙江老龄化问题上的还有浙江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

  令罗卫红担忧的是,浙江总体呈现出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趋势明显、失能老人数量增长快、家庭规模小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加之家庭小型化,对失能老年人护理的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45.08万人,占总人口的19.44%,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46.6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52%,失能、半失能老人65.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92%。

  诚然,随着人的衰老,老年人失能是个人晚年生理机能衰退的自然现象,此时的老年人独立丧失、依赖他人、尊严受损,亟需得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保障。

  失能老人带给家庭的负担也显而易见。罗卫红说,首先是消耗家庭人力资本,由于照料失能老年人,子女们特别是家庭中的妇女很难选择就业;其次是消费家庭的财力,家庭必须支付失能老人所发生的费用,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如何应对是严峻考验,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形成社会问题。”罗卫红建议,构建浙江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体系,为失能老年人照料护理服务提供支持。

  在建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上,罗卫红分析,在发达国家,长期照料护理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走在前列的要求,建立失能年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她建议,为有效解决浙江失能年老人的护理问题,应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机制融合;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加强专业化的养老照护队伍建设,建立多领域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联动机制,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护理人员也可享受养老机构同等的技能津贴、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入职奖补等待遇。

  李继承还建议,浙江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的公共投入,并采取规范、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进来。(完)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