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案情原本并不复杂。但在这起案件中,一些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却为事件的戏剧化发展推波助澜,折射出某些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问题时的畸形心态。
让受助贫困生出钱搞接待,毫无疑问是一次赤裸裸的违纪。可是让我们看看负责官员都做了什么——在埇桥区教体局局长授意下,纪委书记杜玉侯没有第一时间了解核实、查处问题,却忙着协调媒体、公关记者,以有偿新闻阻止舆论监督,让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在上级调查组核查期间,这个“谎言共同体”不断叠加的谎言被铁证击碎,最终酿成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的后果。
这起案件发酵的全过程就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出了问题捂着,导致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发生,然后更卖力地捂盖,结果全部炸开了锅。在案情的升级、恶化过程中,只要主管者和执纪者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去直面问题、循着纪律和规矩去解决问题,这一进程就会被及时制止。可惜的是从始至终,在这些党员干部的观念中,自欺欺人的掩饰总比依纪依规的处理来得重要,直至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很多时候,是欲盖弥彰让事情的性质变了,因为欺瞒组织、对抗调查等行为,比问题本身要更为恶劣。
一场“危机公关”闹剧,暴露的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的淡漠,党性修养的缺失。明明是纪委书记,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不干,协调、公关的事倒干得很顺手。发现违纪问题,不及时向上级纪委报告,却听凭局长差遣去“协调舆论”。区纪委书记对下级纪委书记更是“除了开会能见到,不知道平时在忙些啥”。该起事件中,基层向中央的“看齐”没有了,中央纪委对纪检监察机关深化“三转”的要求不见了,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也抛诸脑后了。正风反腐三年来,个别基层纪委依然存在“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情况,发人深思。
越到基层,纪检工作独立性遇到的干扰越大、干部的自身建设与监督碰到的困难也越多。但也正是基层,才有群众的“身边事、眼前人”,是群众“获得感”的直接来源。基层治理的难度虽大,却更重要。
大的方针政策到了最基层,执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有了偏差,就要看齐。向党章党规党纪看齐,向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只有以此修好党性教育的“心学”,才能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杨诗哲)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