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75.14亿元,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5.19亿元,增长5.3%。
市场销售增势平稳。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2624.66亿元,增长8.7%;其中,金属材料、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化工材料及制品四大类生产资料商品销售额合计21724.67亿元,增长6.0%,占限额以上销售额的70.0%。全市亿元以上批发市场62家,交易额21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5.69亿元,增长10.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244.03亿元,增长95.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
大众餐饮消费活跃。全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748.78亿元,增长12.1%。其中,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603.15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0.6%;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45.63亿元,与上年持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64.68亿元,增长7.7%。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货运量53179.15万吨,其中,公路33724万吨,增长8.3%;铁路8376.92万吨,下降5.6%;水运9910.19万吨。货物周转量2319.77亿吨公里,其中,公路379.82亿吨公里,增长8.8%;铁路225.79亿吨公里,下降15.0%;水运1707.70亿吨公里。客运量1.98亿人次,增长0.9%;旅客周转量445.62亿人公里,增长8.6%。港口货物吞吐量5.41亿吨,增长0.1%;集装箱吞吐量1411.10万标准箱,增长0.4%。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首次实现全年运营,接待到港邮轮97艘次。机场旅客吞吐量1431.43万人次,增长18.6%;货邮吞吐量21.73万吨,下降6.9%。
城市客运量平稳增长。全年城市客运量(不包括出租)18.56亿人次,增长2.6%。其中,公交客运量15.70亿人次,增长4.0%;地铁客运量2.56亿人次,增长2.2%。新辟公交线路50条,优化调整30条,运营线路总计707条;新增、更新公交运营车辆2435辆,总数达到11619辆;运营出租车31940辆。
汽车拥有量总体稳定。截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3.0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34.75万辆;民用轿车拥有量183.5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65.51万辆,分别增长1.0%和1.1%。当年新注册民用汽车23.1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7.99万辆;新注册民用轿车12.2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0.50万辆。
邮电业务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21.58亿元,增长32.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61.53亿元,增长26.0%;邮政业务总量60.05亿元,增长66.4%。全年快递业务量2.56亿件,增长1.1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05.82万户,增长4.0%;短信业务总量47.43亿条,下降22.5%。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8.69万户,光纤接入用户211.65万户。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26.01万人次,增长10.1%;其中,外国人300.54万人次,增长10.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2.98亿美元,增长10.2%。接待外省市游客人数增长11.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3%。全市36.05万人次出国出境旅游,增长12.0%;出国出境旅游人均支出19223元,增长2.7%。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97家;旅行社427家,其中有出境资质的44家;A级及以上景区112个。
六、金融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588.12亿元,增长11.7%。
存贷款余额两位数增长。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149.37亿元,增长11.9%;全年新增存款2969.13亿元,其中,新增非金融企业存款1349.92亿元,新增住户存款404.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994.68亿元,增长11.8%;全年新增贷款2664.92亿元,其中,新增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108.35亿元,新增住户贷款512.19亿元。
金融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出台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业态集聚发展,融资业务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新增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金城银行、渤海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投入运营。天津股权交易所成交量28065.59万股,成交金额7.31亿元;天津铁合金交易所成交量115.68万吨,成交金额61.90亿元;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成交量27696.80万吨,成交金额15296.53亿元。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截至年末,全市境内上市股票42只;证券帐户开户378.44万户,增长25.9%。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67040.06亿元,增长1.6倍。其中,股票交易额51148.59亿元,增长2.3倍;债券交易额13098.11亿元,增长42.8倍;基金交易额2764.93亿元,增长3.1倍。期货市场成交量10843.17万手,增长37.1%;成交额13.56万亿元,增长63.5%。
保险市场增势良好。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98.34亿元,增长25.4%。其中,人身险收入278.06亿元,增长33.1%;财产险收入120.28亿元,增长10.5%。赔付支出139.53亿元,增长33.7%。其中,人身险赔付73.07亿元,增长64.3%;财产险赔付66.46亿元,增长10.9%。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同比下降。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43.47亿美元,下降14.6%。其中,进口631.64亿美元,下降22.3%;出口511.83亿美元,下降2.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20.52亿美元,下降3.8%;加工贸易出口246.66亿美元,下降4.9%。按产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出口360.3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7.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38.5%。按出口市场分,对欧盟出口74.20亿美元,增长4.3%;对美国出口71.90亿美元,下降18.6%;对韩国出口38.53亿美元,下降19.8%;对日本出口33.71亿美元,下降10.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101.32亿美元,增长28.0%。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5家,合同外资额313.57亿美元,增长37.4%;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11.34亿美元,增长12.0%。其中,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10.19亿美元,增长32.3%;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99.64亿美元,下降3.2%。截至年末,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4个,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3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4049.28亿元,增长12.5%。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设境外企业机构197家,中方投资额74.61亿美元,增长1.6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1.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63亿美元,增长18.1%。截至年末,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外人员达到1.42万人。
对口支援扎实推进。全年投入财政资金7.8亿元,重点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就业增收、教育卫生、产业扶持等项目191个,用于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西藏昌都地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重庆万州区,对口援助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津甘东西扶贫协作。
八、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营,123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推出跨境电商试点、贸易单一窗口、平行汽车进口、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举措,政策效应初步释放。率先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年区内新增市场主体1.41万户,注册资本(金)3890.57亿元。
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全年区内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27家,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7.20亿美元,占全市的22.3%;新设境外企业机构61家,中方投资额56.33亿美元,占全市的75.5%。推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大幅提高口岸通关、通检效率。
九、京津冀协同发展
交通一体化先行一步。津保铁路投入运营,与京广、京沪、津秦和京津城际四条高铁无缝对接,天津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实现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于家堡站一小时内通达。在京冀地区设立的无水港达到10个,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京冀货物比重达到32.6%。京秦高速公路天津段建成,京津冀公交“一卡通”投入试运营。
产业协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签订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合作项目,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等建设加快。全年引进京冀项目857个,到位资金1739.29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稳步推进。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与河北合作加大引滦水源保护力度,积极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
(责任编辑:石兰兰)